? ? ?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一種零食就是附帶刮刮卡的膨化食品,如果能夠刮出“再來一袋”的中獎信息便會非常開心,似乎那樣的成就比考試拿到雙百更加重要。但那時的自己并不知道中獎概率是怎樣的定義,只會一味的積攢零花錢然后買買買、刮刮刮,在一次又一次希望與失望的交叉變幻中尋覓生活的樂趣。甚至每每刮出“謝”字時還不肯罷休,必須要把剩余的“謝惠顧”都刮出來,儼然希望還會有奇跡發生。只可惜這樣的事情在此后的人生場景中多次上演,如同網易云音樂網友評論的那般執拗。
? ? ? ?我們會否真的能夠想清楚人生的意義?然后真的只為了這樣的意義去做看似“功利性十足”的事情?私以為人生的長度已經被限定在狹小的可變范圍內,當時間維度的成本已經基本定型,我們在此基礎上能夠取得怎樣的成就?領略怎樣的世界?積累怎樣的閱歷?等等往往就決定了減數的大小。如果不把精力聚焦在自己想要的主營戰場,機會成本就會被無限放大;但如果只把時間投入到同一作戰區域,也會遇到邊際效應遞減的麻煩,如沒有此領域絕頂天賦,想要再立門戶簡直難上加難。
十年前,你說生命當如夏花般絢爛;十年后,你說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 ? ? ?思考到這樣的矛盾,很多困惑也就由此產生:我們到底應該遵循內心的聲音去不斷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接受現實的安排,在平平淡淡中感知生命的樸實與平凡,擇幾個時機創造一絲絲專屬的漣漪,定義自己看似與眾不同的生活?
? ? ? ?如果是第一個問題,那么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呢?應試教育下的80后們生來就被要求長成同一個模樣,別的孩子學習的自己的孩子也要學,否則就輸在了起跑線,這種慣性思維讓多少本應充滿奇思妙想的孩子陷入了悲苦的模仿之路,以至于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那年少時未曾實現的愿望。相反,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并不重要,考試考的好就能獲得獎勵,趨利的價值取向從一開始就被刻意塑造。這樣的成長背景,如何讓我們相信遵循內心的聲音就是最真實的選擇?而非投機取巧、避重就輕?
? ? ? ?如果是第二個問題,到底怎樣的生活才能稱之為樸實與平凡?人性的修煉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我們每每覺得自己已經把握了整個世界,直到出去走走才發現自己的視野是多么可笑的局限。對于認知,理論學術定義了4個層次:第1層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2層次,知道自己不知道;第3層次,知道自己知道;第4層次,不知道自己知道。那么到底將自己的認知水平提高到哪個層次才能得到真正的樸實與平凡?如果出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是所謂的平實,那么仍在仕途甚至仍有成就訴求的我們是否生來就缺少了培育平凡的土壤,終究活在浮夸與躁動中?
? ? ? ?很多問題,我自己很難思考清楚,也就順帶著做事情多了一絲魯莽或怯懦,或者不撞南墻不回頭、或者逃避面對困難與責任,但求安安穩穩不出亂子,卻也活不出什么名堂。任時光匆匆流逝,我們前進的腳步也就停留在那里,不遠不近、毫無生機。
? ? ? ?也許我們尋找的只是解碼自己內心世界的鑰匙罷了。說到底,吹毛求疵的討論理論問題,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任何生活所需。思考在不間斷進行著,看似連續確也跳躍,寄希望想清楚再去行動的人往往成為了紙上談兵的空想者、反倒是那些先開槍后瞄準的人成為了實干家。我相信摸著石頭過河才是最好的人生方式,絕不盲目下水,除非身在水中能有輔助可靠的工具,例如善于思考的大腦、反應敏銳的肢體、承受力十足的內心等等。在亦步亦趨的嘗試中,寄希望于自己的工具能夠變得愈發好用,進而能夠獲得突然的感悟,洞見到生活中不同尋常的價值,走出跟以往絕不相同的道路。不知這樣的取舍會否過于隨意,但基于我目前的見地,持續性的提升腦力、體力和心力才是真正核心的戰場,而其中不可避免的檢驗著做人的智慧、做事情的技巧,因此不撞南墻不回頭、面對責任經常逃避便是不可容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