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dāng)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這是第三次華山論劍,楊過與郭襄,眾英雄豪杰告別時說的一段話。
靈蛇島上,“小昭身在波斯,日日祝公子福體康寧,諸事順?biāo)臁!毙≌雅c張無忌深情送別,從此東西永隔,山海難平,再會無期。
“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青石橋上,喬峰誤殺阿朱,從今以后,天人永隔,誓不再娶。
他一揮筆,寫下多少讓人潸然淚下的離別場景,而如今,與我們離別的人換成了他,一時竟不知如何言語,如鯁在喉。
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寧,2018年10月30日于香港養(yǎng)和醫(yī)院病逝,享年94歲。
這個讀者以億為單位,將三千豪客編成了一部江湖平行史的文林奇才終是隕落。
一支筆寫江湖,另一支筆寫社評
少年時期的金庸立志成為一名外交官,17歲背井離鄉(xiāng),20歲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xué)外交系,24歲畢業(yè)于上海東吳大學(xué)法學(xué)院。
他專攻外交,一心向政,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沒能踏入外交界。
于是,金庸拿起筆,帶著一身俠義進(jìn)入了報界江湖。報人身份是他的出身,關(guān)注時政,撰寫社評才是他的主業(yè)。
金庸寫武俠小說,是一次偶然。1955年,《大公報》下的一個晚報,有位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梁羽生,與金庸為同事。
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jié),他的創(chuàng)作到了疲憊期,于是,報紙總編輯邀請金庸將武俠小說繼續(xù)寫下去,他欣然答應(yīng)了。
這一寫就是十余年,并創(chuàng)作出了《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笑傲江湖》、《越女劍》等15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后來,他因看不慣《大公報》所報道的“虛假事實”,便自己創(chuàng)辦了《明報》。他說:“我辦《明報》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主持公正,把事實真相告訴給讀者。”
那時,他的社評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俠小說幾乎也是日更的節(jié)奏……
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寫社評。《明報》,是帶著俠氣的為民執(zhí)言。
我們都想活在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武俠江湖中
凡是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心中必定會有一個武俠夢。“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也成了大多數(shù)人江湖的樣子。
在這個江湖中,有唇紅齒白,面冠如玉的楊過,有似踏光而來,如天上仙子的小龍女;
有木訥忠厚卻又俠義心腸的郭靖,有聰明果敢,嬌俏伶俐的黃蓉;
有風(fēng)情萬種與冷峻霸氣并存的東方不敗,有行俠仗義,笑傲江湖的令狐沖;
是他讓我們知道英雄也會有柔情的一面,大俠也會背信棄義,惡人也會言而有信。
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武俠江湖,不僅有恩怨情仇,還有快意人生、仗劍天涯,無不令人向往。
金庸的逝世,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
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yīng)如何度過?”
老先生回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的一生令人可敬可嘆,前半生縱情恣意,后半生沉淀向?qū)W。
如今金庸先生已逝,但他留給我們的江湖仍在,關(guān)于他的傳說也將永遠(yuǎn)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