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都是父親節,它不單單是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日子,提醒我們父愛如山,需要感恩;更是給我們忙碌的生活留有一次自我審視的機會,思考與父親的關系,回顧與父親的過往。
當然我相信,愿意點開這篇文章的人,都很愛自己的父親,不論過去,現在,還是以后。
02
其實世人眼里的父親似乎總和嚴肅、權威、不茍言笑一類的詞句掛鉤,偶爾更是會表現出固執、墨守成規的一面,所以難免被定義為老古板。
同樣,父愛亦總是沉默無言,仿若潺潺溪水,徐緩又不張揚。他們仿佛生來就不愿用太多言辭去為自己的行為修飾,但每一個無言之舉卻都已勝過千言萬語。
就像人們常說的:“父愛總如大海一般深沉,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p>
仔細想想,行走在成長路上,父親的存在確實給了我們無盡的力量,他們堅定、不辭辛勞,勇敢、不畏艱難。他們偉岸的身影,鏗鏘的訓誡,時刻守護并提醒著我們。
而我們是不是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回憶與父親的過往點滴呢?或是根本沒有想要仔細看看已逐漸蒼老的他?
03
無意間刷到一個抖音,衣著樸素的父親站在自己戴著紅領巾的兒子面前,遞過熱騰騰的漢堡,兒子狼吞虎咽,他忙不迭遞紙擦嘴。畫面充滿溫馨與感動。
可能對一輩子勤懇的父親來說,這是一雙農鞋的錢,是一天的工錢。但只要兒子開心,一切辛勞總是那樣無所謂。
不禁想到余華筆下的許三觀,甘愿用生命守衛一個明知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不斷用賣血的方式償還藥費、維持生計。
想到朱自清《背影》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拖著略微肥胖的身體,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穿過鐵道,后又艱難地爬上月臺。
想到賈平凹在《酒》一文中,講到許久不喝酒的父親為了開導近日不順遂的自己,特意買了瓶酒,與其聊天解悶。父親先喝了一口,結果立即渾身不適,乃至皮肉抽搐。
想到劉亮程在《虛土》里說:“我一出生父親就是一個大人,等我長大——我真的長大過嗎?——他依舊沒長老,我在那些老人堆里沒找到他?!?/p>
想到龍應臺《目送》里一句讀來令人百感交集的話:“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這幾個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樹上折斷了手?!?/p>
這便是父愛,一種植根于生命深處的力量。
大概不是父親擁有直面一切困難的超能力,而是對孩子的愛令他變得法力無邊;大概不是父親沒有老,而是他不能老,因為家庭的重擔讓他不得不始終年輕,始終奮斗。
04
記得那些年我們家條件最好的時候安了大鍋蓋,重修庭院,搭起平樓,買了摩托車。閑著無事父親就載我四處逛游,每每下坡還偏要加速惹我驚慌大叫,然后大笑著減速。當然,游玩是假,每次回家后要依據所見所聞完成一篇日記是真。
八年足夠催老一切事物周遭,摩托淪為廢鐵,雷閃不再令孩子心驚,隔壁的黃狗也為人父母,而我卻還是父親身邊長不大的孩子。
很多時候,呆在父親身邊真的只需要做個啥也不會的“廢物”,因為他總會習慣性地斂起所有的活。
但他有時也會“兩面派”,一面想要我們盡快成家立業;一面又害怕我們遠走高飛之后,相聚越來越少。
好比上學期坐火車去學校,遠遠便瞥見一位父親給孩子扛著兩個鼓鼓囊囊的麻袋,孩子則兩手空空走在前面。我當時心里當真討厭這“少爺”的架子。
直到臨近校門,聽見孩子一直不停勸說父親路遠就早點回家,東西他自己可以拿,實在不行可以分幾趟拿??筛赣H依舊假裝不屑的口吻稱孩子力氣小,稱反正之后一段時間就不用伺候這位少爺了,執意幫他扛進學校,一路都在囑咐他自己一個人要學會獨立、好好吃飯之類。
我在想,他也只是想多替孩子做些事,多陪孩子呆一會兒吧。只是習慣了口是心非,習慣了不那么明顯的表達。
05
之前微博上曾有過一個話題:“假如給你一次機會,你最想回到哪一個時刻?”
很多人陷入沉思:回到咿呀學語時無拘無束的時刻,回到取得進步時看到父親樂不可支的時刻,回到每次因執拗與父親激烈爭吵、甚至離家出走的上一秒,回到最想長大,最想逃離父親批評管教的那一刻……
因為可能越長大才越能發現父親是始終無怨無悔、不離不棄的陪伴者,包容我們的任性妄為,用我們不那么能接受的方式去指導我們進步。
所以當我們經歷人生的坎坷荊棘,不堪重負時,想一想還有那么多愛我們的人,就算為了他們也要飽含希望地前行。
而當我們有了榮耀輝煌,喜悅歡欣時,更不要忘了我們的家人,他們一定很樂意同我們分享喜悅,同我們繼續往更好的未來邁進。
過好當下,熱情地擁抱每一個朝陽與落日。趁現在,向父親勇敢表達自己的愛,不論是用言語還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