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穎和鄭楓主編的《母語:我愛極了做媽媽》是由陳曉楠、趙子琪等12位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女性,在闡述與孩子相處的所思所感。
《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作者寧遠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她的育兒觀點對于我觸動比較大的是,她說:“在我不確定哪種教育方式更好的時候,我寧可選擇什么也不做,我就做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她提到一個朋友,在見面的過程中,不停地以一套“賞識教育”標準來要求孩子,抹去了孩子的自由和天性。這位朋友是很用心的媽媽,估計是看了太多的育兒書,加上她自己童年缺愛,在外婆身邊長大的留守兒童,于是把自己所缺失的那一部分雙倍補給了自己的孩子。其實不難發現,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小的時候自己生活條件不好,可能有了孩子就對孩子物質這一塊無條件給予。越是缺什么,才會去關注什么。但是她沒有想過,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比如你自己喜歡吃蘋果,但是小時候爸媽條件困難給你買不起蘋果。于是你天天給自己孩子買蘋果,但是他有可能喜歡的是香蕉。
我以前也有一種焦慮,害怕自己當不好一個母親。畢竟,生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母親是沒有培訓上崗證的。我害怕自己做的會不夠好,但是寧遠說了:“她首先是一個好女人,然后才是我的好媽媽。”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必盡善盡美,跟著自己的天性走,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他是一個孩子,是一個無法探測到未來會怎么樣的孩子,我們是一起成長的,陪伴著他。而自由攝影師楊菲朵認為兒子可以哭。這是一個很隨性的媽媽,他說兒子子曰可以吃糖、玩游戲吃冰棒。但是吃糖后必須刷牙,玩游戲要調低音量,只有中午最熱的時候可以吃冷飲。這讓我想起前陣子飯飯朋友圈曬了一套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一套的,擺滿了書柜。她說父親給她童年的禮物讓很多小伙伴們羨慕不已。確實如此,放到我的童年,這件事不太可能會發生。這套書,對于父親而言,是黑名單之列。
再看看楊菲朵的子曰,可以吃糖可以玩游戲可以吃冷飲,太幸福了。偶爾我也比較糾結,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吃零食?以前我是零食的堅決反對者,但是某天孩子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小朋友肆意地享受著零食帶來的味覺享受,她那個小眼神,流露著渴望和看不見的哈喇。那會我看到孩子,就想到我是不是太殘忍了,剝奪了她吃零食的快感。她這個樣子,感覺是窮的叮當響從來沒吃過零食的三毛似的,于是,我慢慢解開了封禁:可以吃、適當的吃、不可以在正餐時間吃。
楊菲朵給五歲的子曰提出要求:盡情地玩,公共場合不要給被人帶來麻煩,不能隨便翻別人的東西,不浪費糧食,保護要自己。童書出版人三川玲提出承認父母的作用是有限的,女兒丸子對于繪畫喜愛,她就開始帶著丸子報了課程還去看美術展覽,拓寬她的視野,孩子的成長,她也糾結過過早的干預和幫她決策會不會是對的。讀完12位母親的獨白:《母語:我愛極了做媽媽》,我發現這里面的媽媽都是善于思考和摸索的媽媽,她們在遇到問題時,一樣在思考怎樣才是最合理的解決方式。這里面《嘉人》品牌首席內容官的鄧立,孩子不是她的全部生活,除了工作,她有一套自己的和兒子的通關語言,這個在職場上有點強勢的媽媽私底下對于兒子會以白紙黑字來約法三章,這種契約精神,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互相約定。
《母愛:我愛極了做媽媽》,發現里面的母親和子女,互動很親密,看了12組的照片,我發現只有一組照片中,有爸爸出現在畫面中。趙子琪直言:“中國爸爸們就那樣,不要對他們要求太高。”這是一個缺失爸爸角色的對象無奈之言。這里面的母親大多數都是獨立的女性,有寫作者和創作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她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有包容的、開放的、約束的、旅行的。她們都是先作為一個女性,再作為一個好媽媽。媽媽的定義是陪伴和引導,不是傳統地綁定在孩子身上,以孩子為中心為一切。她們有自己的興趣和事業,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她們和孩子共同成長。這也是這本書發起人的初衷,讓自己和孩子都過得更好,傳遞母體的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