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孟子的性善論論述了人的心理活動以及尊重的需求;荀子的性惡論則論述了人的生理需求。但依筆者之拙見,人性的本質是一種獸性,是一種利己主義,不可簡單地用純惡或純善劃分。其兩者其實是人性中不同層面的互補,而不是互斥。因此相對來說,其實我更支持佛教里的“性本空”論。為何這樣說呢?
? ? ? ? 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而人作出的不符合道德準則的事,則是因為外界的逼迫,就像水因壓力而倒行。人的初始,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且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在政治上也提出了仁政的主張。
? ? ? ? 而荀子則認為禮義出自君子所為,為即指人類的后天行為,這完全取決于人后天的發展;而因為不加修身的人會作出奸殺淫掠的事情,認為這是人的性情,是性本惡的論證。同時荀子反駁孟子的觀點,認為孟子所談的“人因失去本性而做出壞事”時,也是一種人的本性,是一種丟棄美好品質的本性,這也是一種性惡。同時荀子提到人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是惡的,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荀子認為只有教化才能改變人性本惡,就以《勸學》為例,荀子希望用學習改變人性本惡。
? ? ? ? 但是二者沒有抓住其所在層面來看。人性應該分為好幾層,從下到上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與自我需求。孟子談論的心理活動屬于高階的范疇,而荀子則從人初始的最低需求來論。這樣的一場辯論,有點像從道德的制高點與人民的溫飽的最低點的一場沒有實際意義的辯論。
? ? ? ? 人的善惡就像黑與白,其實都是人定的規則,善和惡,不過是大眾的一種主流方向決定的。假如回到原始世界,沒準善與惡的界限就相反了。人的形成,不過是歷史發展長河中共同的為人類文明作出的努力,我們都是初次為人,憑什么你知道什么是人性,所以不如說人性本空,讓時光慢慢磨出自己的人性,磨出自己的人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