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出生以后,我一直很擔心。女孩子要長大成人要面臨太多的危險,販賣兒童、校園暴力、性別歧視,更嚴重的還有性騷擾。我不知道會不會有危險,危險會在什么時候出現;我不知道要如何教導她躲開壞人的傷害;我不知道她能不能以健康的姿態長大成人。
或許我需要更努力一下,給她看到一個自立自強的母親;或許我該更認真一些,教她自保的手段;或許我能給她創造一個相對安全些的環境。
或許從她出生的那刻起,我該關注并用心對待她的身心成長。
是的。
這就是我為什么打開這本書。也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答案。
作者劃分了5個成長階段,并列舉了每個階段父母需要密切關注的事情。
0~2歲 生活環境是否充滿愛、有安全感
2~5歲 她是否帶著自信和勇氣去探索外部世界并樂在其中
5~10歲 能否順利交友并相處愉悅,與他人相處是否沒問題
10~14歲 有沒有價值觀和信仰
14~18歲 是否準備好進入成人世界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關注點,也就意味著我需要時刻關注慢慢的狀態,在每一個階段作出正確恰當的回應。有時候,我也在想,我真的能做到嗎?曾經的我,在無助時,我的父母是如何做的?我能否做得更好?還是會不自覺忽略或傷害了她?
幸好,她是新生的。我的開始不算太晚。
0~2歲
給孩子安全感
孩童時期是建立安全感和價值感的最佳階段。這種充滿愛意、悉心呵護的感覺,只能來自父母。
作者提出,只有媽媽自己得到了關心和愛護,她才能將同樣的東西傳遞給孩子。
寶寶是能感知媽媽的情緒的。
孩子出生后,媽媽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面對眼前那個小小的人兒,會害怕,會擔心。如果爸爸愿意一起承擔育兒的責任,媽媽的焦慮感會減了不少;如果兩人依舊有約會,有親密接觸,媽媽就會感受到愛意。這種從心里產生的愉悅感會影響孩子,從而令孩子得到安全感。
如果擔心愛的能力不夠,也可以這樣做:
1.讓你的世界慢下來
把生活節奏放緩,才能更好地愛家人。
人與人之間地連結需要時間,把心靜下來,與先生或妻子坐在沙發上,兩個人聊聊今天的工作、聊聊孩子今天學了什么。彼此把煩惱說一下,把趣事分享一下,談論周末的家庭計劃。慢慢的,我們會放松下來,關心對方,也得到了對方的關心。
產假期間,每天一個人看孩子,等練同學回來時已滿是疲憊。每天飯后,兩個人窩在沙發上,我跟他說說慢慢學會了什么,他跟我談談單位的煩心事。確切的幫助我們都無法給對方,但這種互相傾訴的行為會安撫我們的情緒。
另外,因為慢慢的出生,我暫停了很多進行中的項目,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陪她看書、陪她運動,自創歌曲表達愛意。我希望她能在健康有安全感的環境成長。
2.融入愛河
夫妻之間,家人之間可以互相關愛。朋友之間也可以。
當你為孩子的事情煩心時,可以向朋友、鄰居傾訴并尋找鼓勵。如果大家都面臨過同樣的問題,還可以相互請教和學習。
一個人有的時候無法解決所有的事情,那么,我們可以向外界尋求幫助,一句話,一個主意,都能撫平不安的情緒。這是成為好爸爸好媽媽的必經之路。
孩子睡著時,想把全世界都給她,孩子鬧著不睡時,我只想把她扔垃圾桶。
有時候氣急了,會跟朋友們開玩笑,看看誰家愿意收留。一番吐槽過后,心也變晴了,慢慢也變得可愛了。自家的閨女還是得自己看著的。
第一個成長階段,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這也是最簡單的時期。我只需要好好愛她,不怕小天使會被寵壞,像個園丁,澆水施肥曬太陽,她自然會盛放。
2~5歲
樂于探索世界
從這個階段開始,我的擔憂直線上升。
電視、戶外充斥著“女人要精致”的廣告;在家里面,可能會聽到親戚朋友說,女孩子要溫柔,別人才會喜歡你。
這個社會告訴女孩,你需要怎樣怎樣,你不能怎樣怎樣。目的是什么呢?別人的喜愛。
可是啊,人活著,不能為了迎合別人的。
慢慢出生后,老人不喜她哭鬧,每天重復著,你哭我就不喜歡你了,女孩子要安靜斯文的。哪怕我一次次強調這樣對孩子不好,也無人理會。甚至因為孩子哭鬧,打算給她改名為:靜靜。希望她安安靜靜,才能招來他們的愛。
若是我自己的父母,我肯定會說,不必了,我的孩子我會愛護。她不需要安靜溫柔時刻討人喜歡。她獨立自信健康快樂就夠了。
這也是作者在書里表達的意思。
大多數人對女孩的認知已經固化,而商人為了牟取利息更是如此,整容廣告隨處可見。
作者提出,為了給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父母需要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減少電視節目對孩子的影響;無論在家還是戶外,都要鼓勵孩子勇于探索、釋放天性,不要以“女孩子要溫柔”這類觀念束縛她;不要給孩子承受“外表很重要”這類信息的壓力,不要以逛街買衣服作為主要的外出活動。
在這個年齡段,讓孩子充分玩耍。女孩子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汲取能量,建立自信,為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做好準備。
人生的路那么長,我不能為她解決所有問題,唯有在她成長時,緊跟她的腳步。陪伴著,引導著,令她無懼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