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逸
時常會夢見高考,在考試中總是不順利,且還中途遲到。
高考在一個人心理到底埋藏多深,才能讓人如此難忘。
高考后,就一直在夢境里浮現(xiàn)考試的一幕幕情景。或許,如同一個炸彈,隨時有爆發(fā)的可能,六月的雨水永遠是最多的,半年的來醞釀,只待那一次的爆發(fā)。
幾家歡喜幾家愁。
高考就是。
隔壁家小張被錄取了985學(xué)校,小王被錄取了211學(xué)校,都是比較有名的,你錄取哪里呢?
還天天發(fā)呆,就不想想辦法怎么進行下一步。
能體會到母親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那樣無助且不安。在六月狂風暴雨的日子里,唯有發(fā)呆才是最好的安慰。
似乎提早換上癡呆癥,四肢無力,眼神呆滯,缺少青少年該有的激情和幻想。
語言也變得遲鈍,不能應(yīng)付周圍人的問候,尤其是高考成績。
或許,人的成長就在那一刻開始,無法改變的環(huán)境,終究只有讀書。
六月的雨水比寒冬的冰塊都凍人,且是那樣徹底,回擊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早已失去了成績作為底氣的標本。
很多人會打電話和我說,要不要回母校去看看,順便去當年我們最愛吃的小吃街去逛一逛。
在古城上攀爬一圈,看到對面的校園,伴隨落葉飄下的日子,甚是懷念那年的青春,那年的高考。
我不想去。
為什么?去看看不是很好嗎?畢竟那個小城曾經(jīng)承載過我們?nèi)甑那啻骸?/p>
我再次說,不想去,因為我沒有讓母校值得高興的地方。
其實,哪有不想去呢!只是不敢面對那年最真的自己罷了!
可能,此生都不會有人知道,我更不愿意回到的是那年荒涼的青春罷了!
三年從沒有見到過圖書館是什么樣的,高三最后兩個月的時候,見到過一間圖書室,里面擺放的全都是百科全書,如十萬個為什么,養(yǎng)生小知識,叫你如何學(xué)好奧數(shù)等。
那時候,同桌借我一本《林徽因傳》,興奮得半夜都不睡,一字一字讀下去。
天天幻想,學(xué)校要是能有這些書籍就好啦!
三年等完了,還是沒有。
看過最多的就只是哲思、玉林、讀者等這些雜志。尤其是哲思,支撐了整個荒蕪的青春。
這樣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說,難道你是70年代讀的高中嗎?
可以直接告訴大家,離現(xiàn)在才幾年的時間,僅僅幾年。
后來,聽老師說至于更多的原因,是學(xué)校在建設(shè)中,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一個學(xué)校的圖書。
那一代的中學(xué)時光,就這樣走過來了,也不知道現(xiàn)在能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去彌補那年的缺失,也不知道能有幾個去尋找閱讀的充盈。
今早起來,很納悶昨晚的夢境,認為是在懷念那年的青春。
想到青春,就不禁想起閱讀。
閱讀與青春似乎是血肉的關(guān)系,唯有閱讀,青春才能展翅飛翔。
看到街上閑逛、網(wǎng)吧玩游戲、酒吧喝酒的中學(xué)生,難以理解他們的思維,難道標新立異才是酷嗎?
那做一個有思想的流浪者會更酷。我想前不久受大家追捧的流浪大師,才叫有思想的酷。
當然,每個年齡段的中學(xué)生,會有不同的追求,唯有閱讀是前行的動力。
高考雖然不是終點,卻是人生的一次轉(zhuǎn)折點。因為有高考,讓很多貧寒學(xué)子得以改變后半生的機會。但原本就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改變的力量也微乎其微。
哪怕微小,不去嘗試,就注定不能改變。
六月的雨永遠不會停止的,它要陪同孩子們一起哭,一起笑。
且六月的雨又是魂牽夢縈的,無論時光如何流逝,都不會停止?jié)撊雺艟车目赡堋?/p>
感謝高考,讓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