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能永遠抬頭就看清遠方,我們似乎總是不可避免地在某一刻陷入焦慮和迷惘,這不見得是壞事,它反映了我們對現(xiàn)狀的不滿,也包含著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以及對自身進步的渴望。
今天和大家分享四點有效的應對方法,希望幫助此刻茫然無助的你早日擺脫平臺期,重拾生活的意義。
一、迷茫路段和行動王牌
許多朋友或許經(jīng)歷過這樣一段時期: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比如好好學習、多看書、多學技能等等),但又不知道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以及,究竟有哪些是當下真正想做且能做的。
是不是常常覺得:有時沒什么特別重要和緊急的事件,只有一堆源于沒事找事、可做可不做的任務,我們既無法區(qū)分孰先孰后,又做不到雨露均沾,就會產(chǎn)生一種生活失控的感覺。相比之下,有DDL催著跑反而比較安心。
無論如何,成為咸魚或是僅僅表達不知所措并不能產(chǎn)生實際意義,建議大家先動起來。只要動起來,生活就還在掌控之中——正是由于這份掌控感,所做的一切才不單純是出于化解內(nèi)心焦慮,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這么做并想要做好它。只有用一件件事填充時間,才會從中取得樂趣和收獲。
傾向于有條理有安排的生活的朋友,心情煩亂的時候不妨寫一寫現(xiàn)狀分析。
首先,把近期關(guān)于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事件、想法、疑問等分點羅列下來——寫完興許會發(fā)現(xiàn),嗐,原來就那么些事兒。
接著,找出最影響當下心情的點,正面的作為自我鼓勵,負面的分析前因后果,吸取經(jīng)驗教訓或思考解決方案,盡量讓一些問題變得“有解”。
總之,有意分析思考并賦予各個層面以意義,讓它看起來沒有白白度過。看著一切碼放完畢,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安心的感覺。
無論如何,就算被生活給了張X牌,也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無所長的標簽,相反,它意味著無限可能,意味著我們有更多選擇的權(quán)利。
二、行動區(qū)間和量化方案
定期復盤,把完成的事項量化處理,你會對自己有新的認識。
以我個人為例。我對自己的印象或定位一貫是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前些天把半年來完成的事情逐一量化,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做了不少事情。
比如,做了近4000分鐘運動,肝完二十幾份大幾千字作業(yè),讀完二十幾本專著,完成一篇學術(shù)論文,發(fā)表了四十多篇文章,過完一遍雅思單詞,學習了PS和ID,完成三件手工作品,還出了好幾趟遠門……
雖然沒做什么大事,但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復盤的重要性,有種重整旗鼓和重燃斗志的感覺。
另外一點是,不要擔心短期內(nèi)看不到成效,假如放在一段更長的區(qū)間,就會明顯看到量的積累。
換個角度說,一件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假如細化到每個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你的工作量其實并不很大。
比如,4000分鐘運動看似很長,但換算下來每天不過花二十分鐘。看書也一樣,每天50頁,閱讀加筆記頂多兩三小時,一周一本,時間是很充裕的。
所以,“年度計劃永遠完不成”根本就是偽命題,只要不斷細化任務并執(zhí)行下去,一定會有看得到的變化。假如足夠自律,你甚至可以提前或超額完成,甚至為它添磚加瓦。
三、逸出常軌與回歸正軌
一些朋友在不想學習的時候會逼著自己學下去,這樣至少會因為在“干正事”而少一點罪惡感。
但事實上,這同樣是在浪費時間。厭煩做一件事的時候,效率真的不會太高。當理智與情感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千萬不要爭個你死我活,試著讓二者意見一致吧。
為了避免總以為在過苦行僧生活,建議安排固定時間徹底放松休息:睡到日上三竿也可,刷劇刷綜藝也可,做做DIY也可,出門旅行也可——總之不“正常營業(yè)”就是了。有時徹底放松一回,反而不那么沉迷于享樂了。
接受自己不能每一天都像趕鴨子上架似的從早忙到晚,接受這些旁逸斜出的時刻。只要不沉迷太久,它也不妨是一劑放松的良藥。
當然,拖延癥患者本人在赤裸裸的DDL面前也琢磨出了一套應對辦法。
首先,制定任務執(zhí)行步驟,進而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掌控感是最重要的。
在大腦排斥的時候,可以做張損益表,把完成這件事的收益和獎勵,以及不完成的損失和懲罰一并寫下來。
如果你還是學生,不想寫作業(yè)的時候可以暗示自己:如果你寫了,過程中能學到很多思路和方法,興許會有新發(fā)現(xiàn),事后可以盡情地吃喝玩樂,萬一被夸了還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但要是不寫的話,除了一時爽之外啥也得不到,連小鎮(zhèn)做題家身份都保不住……(別說了我寫還不行嗎)
事實證明,勉強情緒一般多見于啟動階段,當我們真正投入其中,跟著心流走的感覺真的不要太好。
總之,要努力喚醒內(nèi)部和外部動機。有“企圖心”地做一件事,往往比純粹出于“喜歡”更能達成目標。
四、礙手礙腳與游刃有余
凡事總有一定的套路和方法。我們需要方法,就像揮舞手中的刃一樣。
不過別忘了,游刃有余的前提是胸中有貨、面前有牛,是有無數(shù)頭牛給你解,以及長時間的磨練。
它們就是資源和時間。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個稱得上自成一家的人,必然占有某一領域相當數(shù)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逐步打磨出獨家本領。
不過,方法不是挑到籃里就是菜的,合適與否,得靠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嘗試。
我們當然希望像許多大神一樣,一年讀幾百本書,半個月背完所有專業(yè)科目,或是N+1件技能傍身——他們的學習方法很吸引人,也并非不可能,但不一定適合很多人。
比如,我也能將快速閱讀的方法說得頭頭是道,然而面對不熟悉的領域,哪怕跳過一行就會云里霧里不得不卷土重來。一小時只能翻一二十頁不是沒有過。
我也知道高效記憶的方式。轉(zhuǎn)換成自己的語言固然很好,只是那么多作品引文,卻不是想改就改得了的啊。金魚腦本腦只能一遍遍整理回顧,待內(nèi)容們刷臉成功方才記得住。
我也了解睡眠周期的知識,但經(jīng)常一不小心就睡過頭;知道如何清晰地表達思想,但初步思考依然十分凌亂;知道如何克服拖延,但就是無法避免拖延……
方法用在個體身上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偏差,這大概就是道理都懂卻過不好一生的原因吧/笑。
但是反過來想,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功夫尚未修煉到家呢。也許方法本身并沒有錯,只是如何去消化、適應并根據(jù)自身情況修正,仍然需要以時間和資源為基礎。
而這同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看你愿不愿意不耽煩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五、總結(jié)
1.迷茫的時候?qū)懸粚懍F(xiàn)狀分析,行動起來,增加生活的掌控感。
2.從時間和步驟兩方面細化任務,定期復盤,注意量化。
3.安排固定時間徹底放松休息,制作損益表,喚醒內(nèi)部和外部動機。
4.資源和時間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計劃是想象的藍圖,現(xiàn)實往往比想象更加精彩豐富。茫然無措的時候,不一定是由于前方的道路窒礙難通,也可能意味著你擁有更多選擇。走一步撥開一段迷霧,同樣可以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趕早去,莫錯過了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