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農村各地區的俗語很多,一般都是農民在生活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農民通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流傳的俗語把這些經驗代代相傳,有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下面這些俗語,你聽說過多少呢?
一、問路不施禮,多走二十里
拿問路來說,如果不懂禮貌,人家知道的估計也懶得告訴你。流傳至今,這句話是告訴大家,做人做事要懂禮貌。
二、寧受婆家一斗氣,不受娘家一口氣
在農村,經常聽老人們念叨這句話,閨女嫁出去了,婆家就成自己的家了。吵吵鬧鬧很正常,對于娘家閨女就是一門親戚了,聽起來挺心酸,但大部分農村人都是這么個情況。很多出嫁的閨女在娘家受氣了會覺得特別憋屈,在婆家反而有時卻能得過且過。
三、李下不正冠,瓜地不系鞋
農民在日常生活中,鄉里鄉親難免會存在一些誤會,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容易遭來口舌。就如在李樹下整理衣帽,抬手的動作容易被誤會成摘果,瓜地彎腰系鞋帶容易被說成摘瓜。農民用這句話提醒后人,做事要分清場合。
四、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人不能不服老,五十歲經濟能力開始下降,六十歲聊天的圈子變小,七十歲基本不留宿在外,八十歲不外出吃飯,九十歲不在別人家久坐。老人年紀越大,身體條件會越來越差,一般是不愿意去別人家吃飯或者留宿的,怕給別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五、但留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地是農民的根,要留下一些土地給子孫耕種,意思是不管什么事都不要做絕,要留有余地,給自己留條出路,也為子孫后代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