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故事么?一個姑娘在面館點了碗牛肉面,因為牛肉給的太少而崩潰大哭,原因不是幾片牛肉的問題,而是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更悲傷的是,也許多數人都沒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年少夢想的與現在擁有的是一個巨大的反諷,我們就生活在這個諷刺之中逐漸麻木最后習慣。
社會上一直都有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之爭。茍且派有面對現實的理性,認為生活終究是柴米油鹽的平常,詩和遠方太虛無縹緲。遠方派有著浪漫主義情懷,認為生活若只有眼前的茍且與咸魚有什么分別?
誰勝誰負好像也沒有結果,不過茍且派顯然占上風。因為現實給茍且派提供了充足論據。即便心里裝著全宇宙的詩和遠方又怎樣?還不是活成屌絲樣?累成加班狗?如果現實只能讓人茍且,還向往什么詩和遠方?徒增痛苦而已。現實就是:有人夢想成為光芒萬丈的明星,如今只是平凡的路人甲。有人夢想成為經學濟世的思想家,如今只是格子間的小職員。有人夢想成為筆走珍珠的作家,如今只有每天寫不完的公文。有人夢想環游世界,手里卻沒有錢……
夢想總是遙不可及,生活本就如此,茍且派找到了生活的真相,并以接受和習慣這種真相作為成熟的標志。
相比之下,遠方派顯得底氣不足,畢竟日子還要過下去,詩和遠方又不能當飯吃。但夢想總是帶著偉大的光環,遠方派也有些看不起茍且派的汲汲營營。
其實這種爭論沒有意義。有的人注定在生活中茍且,有的人注定走向詩和遠方,這之間其實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只是選擇不同而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選擇茍且,那人類估計還在某個山洞里躲著呢。如果每個人都選擇詩和遠方,那地球也裝不下。
有人生活在生活里,但也要尊重仰望星空的人。有人抬頭仰望星空,也別歧視一直低頭趕路的人。
世界那么大,人又那么多。幾乎人人都面臨荊棘叢生的前路,只不過有些人怕疼,就放棄了跋涉,選擇了安逸。而那些堅持下來的人,汗流浹背、鮮血淋漓,但最終站在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多數人被巨大的物質洪流裹挾,被一元的成功標準綁架而異化,成為這標準的奴隸。然而這標準本身合理么?為了一元的標準而放棄多元的可能豈不可惜?
其實最大的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
如果你的意愿就是經營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那你的小日子就不算茍且,夫妻和睦、子孝孫賢,人生圓滿。如果你有一個不安分的靈魂,心中總有一個角落留給詩和遠方,那就別放棄! 想成為畫家就拿起筆來畫,成不了又怎樣?誰也無法阻止你心中住著一個梵高。想成為作家就開始寫,沒人欣賞就先寫給自己看。想環游世界,那就努力去賺錢。
還記得那篇著名散文《青春》么?王佐良翻譯得最美: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神泉在涌流。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睂戇@篇文章的塞繆爾﹒厄爾曼老人家七十多歲才開始寫作。
即便現實只能讓你茍且,永遠保持一雙發現詩和遠方的眼睛,總有一天,詩和遠方就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