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幾年來個人的閱讀早已變成電子書、有聲書為主,紙質書為輔,但這本新出版的紙質書還是在一輛晃晃蕩蕩的公交車上不到一小時就讀完了,為什么讀的這么快,因為書本身不厚,而且凡事都講個熟能生巧,有過20多年的閱讀史了,看起東西來總能比別人快一點。為什么是公交車上,因為當時的我正在從北京的西南方趕去東南方,路很遠,要跨越三個區才能到想目標地點,車很慢,因為沿途經過的全是鬧市區,堵車一類標配情況自然是少不了的。
更雪上加霜的,個人坐的公交車沒有空調,而且人還很多,起碼這本書的前三分之一是在扭曲的站姿中讀完的。
為什么要這么辛苦去那么遠的地方,當然是為了錢啊,為了去參加一個調研公司關于洗衣液的調查活動,答一份問卷,費時20分鐘,禮金60元錢,扣去路上的交通費用,入賬38元。當然,對這種活動朋友們一向嗤之以鼻,這么辛苦,去掙這一點點小錢。可是對于個人而言,當然要去,為什么不去,就好像這世上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對你好一般,更不會有人無緣無故給你錢,掙錢本就是個辛苦事,想不勞而獲通常不容易,那意味著你要有充分的前期積累才可以。
以上的故事,有些灰色,但很現實,這就是生活的原色,就像這本書中為我們描述的內容一樣。說實話,這本書的名字真的是相當雞湯,對于近年來已經不太愛看雞湯文的我而言,帶這本書在路上,多少是因為公交車上環境較亂,不適合西方藝術史那一類小窗幽戶,煮茶細讀的精致書籍。在漫不經心的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只將其當做一本快餐書來看。
一看之下,不由得改變了部分看法,是的,是部分看法。確切說,這是一本反雞湯書,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自家看完以后,內心覺得很燃,甚至對于自己大老遠跑去城市的另一邊與一群大媽一起掙幾文辛苦錢這種覺得有些屈辱的事情都不再感到難堪。
確切說,做為一個社會人而言,作者經歷過的所謂屈辱和難堪,比上述個人這種和大媽們一起掙辛苦錢這種事,可以說是難上幾十上百倍。
做為一個大學肄業生,作者澈言從進入社會之始,就被默認設置成HARD模式。
可以說,澈言在書中為大家展示的,是生活的本真,也是許多真實的丑陋。
對于庸碌如我這般,畢業以后包分配,每天從家到單位的兩點一線者而言,只知道西瓜在店鋪里售賣,只見過四角的天空,從這本書中,看到很多以往不知道的事情,有些灰色,但這就是生活啊,就像法國人常說的C'est La Vie (法語 這就是生活)。
生活原本就不是光鮮亮麗,積極美好的,生活的真相通常有好有壞,大多時候不太好也不太壞。而且很多時候像個別扭的情人,你要加倍小心,小意殷勤,你怎么對待TA,TA就怎么對待你。比如作者的經歷,就很雞湯也切合書題,更能說明問題。
作為一個不斷努力,不斷改變,變的更好的人,作者的經歷可說是低開高走,作為一個反雞湯文的作者,經歷卻是雞湯的很。
大學肄業后,提早進入社會,嘗試過很多工作,被騙過,也努力給自己維權,
和我們經常見到那種雞湯文不同,個人熟悉的套路是,從前有一個同學叫小明,資質很平庸,不是名校畢業生,相貌也平平,原本每日里混吃等死,后來,突然有一天,他受到了某種刺激,于是激發了體內的洪荒之力,于是他不眠不休的努力復努力,于是他成功了。到這里,文章結束,寫文人看文人也是皆大歡喜,但雞湯作家通常只是告訴我們,你只要努力就可以,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嘀,但我們怎樣努力,如何努力,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不會失敗嗎?這些多年來令我一直感到疑惑的問題,通常都被忽略掉了,或者直接告訴你,那是因為你還努力的不夠,你還要更加努力才可以。
但這本打著反雞湯招牌的作者沒有這樣做,老實說,這只是一本作者個人所寫文章合集,一多半是個人這些年的親身經歷塈奮斗史,一少半是描寫作者故鄉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文字精致無比的雞湯文相比,澈言筆下記錄的故事沒有什么裝幀粉飾。一切通通帶著生活的原色,真實的把那些不溫暖不美好不治愈的故事講給你,比如如何在社交場合快速識別出那些“大忽悠”,在租房被騙時如何維權,在手機壞掉后如果利用網絡的力量以弱勝強,順帶告訴你網上各種信息的真相。
可以說,作者在書中記錄的故事,沒什么小確幸,也沒什么脈脈溫情,而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實實在在告訴你,一個餓著肚子的人,是不可能只靠著白紙黑字就獲得滿足和幸福的。雞湯雖好,不要貪杯,人只有立足腳下,才能遙望遠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遠方的茍且呢,過不好今天的人,同樣過不好明天。
這些話,難聽不難聽,難聽,但難聽的很真實。作者在書中以一種談笑的語氣給大家講他自己8年來失敗的職場經歷。但也告訴大家,看清生活的真相后,繼續熱愛生活,才是最應該做。
順帶一提,或許因為這是澈言的第一本書,所以書中一些文章在字句上還有幼嫩青澀之處,比如描述自己學校生活的那些文章,但卻自有一種真實的力量令人感動,我清楚的記得當我在又熱又擠的公交車上看完那篇《我終于失掉了我的最后一位聽眾》時,忍不住感動的兩眼發紅,幾欲落淚,好不容易忍住,總算沒嚇到其它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