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少不了恩怨情仇。
中國的古話里,既有“有仇不報非君子”,也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孰對孰錯,頗難定論。
就大多數人而言,恩將仇報,自然是不齒為之;有仇不報,則顯得軟弱無能。以前看李連杰版的《方世玉》,雷老虎常把“以德服人”掛在嘴邊,那時就想,這是沒能力報仇的人,給自己留的漂亮的臺階吧。人家都把你欺負成那樣了,靠“德”怎么服人?還是得靠拳頭。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橋段,總是會很燃。
《基督山伯爵》里三大仇人被依次狗帶,《大漢天子》里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史記·楚世家》里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顛覆楚國、鞭尸楚平王;《Game of throne》里蘭尼斯特家族的“有債必償”,《瑯琊榜》里梅長蘇自殘折壽、傾盡所有的終極復仇……
有仇必報,于情于理,都有足夠的理由。即使是以仁義為先、鼓勵利他的儒家,也在《論語·憲問》里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由此看來,《史記》里的這幾則“有仇不報”的典故,便顯得另類了。
-1-
第一則,出自《史記·晉世家》——
晉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后,終于等來了晉國的內亂,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殺晉懷公,自立為君。
一朝天子一朝臣。晉懷公的大臣呂省、郄芮擔心會被新王所誅,計劃先下手為強,把晉文公燒死。以春秋時期大臣作亂的成功率來看,對這陰謀毫無察覺的晉文公,絕對是兇多吉少。
這時,老天給了晉文公一個機會。
一個名叫履鞮的宦者知道了這個陰謀,想告訴文公。但麻煩的是,履鞮是文公的仇人,當年曾奉晉惠公之名,三番五次地追殺文公,還險些得手。
履鞮求見文公,文公拒絕,派人傳話給他:“當年在蒲城,你那么賣力地追殺我,砍掉了我的衣袖。后來我去和狄國國君打獵,你又為惠公來追殺我。惠公和你約定三天到,你竟然一天就趕到了,也太快了吧?你仔細想想吧!”
言下之意,你當年追殺我的時候那么賣力,如今想靠這么個不知道靠不靠譜的消息就解脫前罪?
以常人而言,晉文公繼位后,有足夠的理由殺掉履鞮。但他不僅沒報復,還給了履鞮申辯的機會。
履鞮把握住了這個機會,說服了文公。文公設計,將叛亂撲滅。
如果晉文公和大部分帝王一樣,登上王位后先來個快意復仇;或者晉文公面對仇人分外眼紅,無視仇人的建議,那晉文公的長期隱忍逃亡,只會落下個短命君王的笑話,更談不上什么開創霸業了。
-2-
第二則,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襄公是個奇葩的大王,不僅和魯國夫人通奸,還將魯國國君灌醉后弒殺,荒淫無道。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為躲避禍患,逃亡他國。
等到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公孫無知又被雍林人反殺后,兩位公子繼位的機會來了。
當時的情形是,先到先得,就看誰能先一步趕回齊國。公子糾逃在魯國,回國路遠;公子小白逃在閭國,回國路近。
大名鼎鼎的管仲,當時還未和小白結緣,反而輔佐的是他的死對頭公子糾。為了彌補自家主子在路程上的劣勢,管仲使出陰招,抄近路在小白回國的路上設下埋伏,并成功地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袋鉤。小白機敏,順勢詐死。管仲被騙,興高采烈地回程報喜,公子糾以為勝券在握,便優哉游哉,不再全速前行。等到了齊國后傻眼了,小白早已登上王位,一代霸王齊桓公,就此現世。
新王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想那管仲老賊,一箭之仇,險些爆頭,孰不可忍。齊桓公寫信給魯國,道:“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把他剁成肉醬才甘心。”寫完信還覺得氣不過,立馬發兵攻打魯國。
這時,鮑叔牙發話了:
“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p>
——“如果你只是想治理齊國的話,用高傒和我兩個人就夠了。如果你想稱霸,非管仲不可。”
一邊是毫厘之間的殺身大仇,一邊是“可能”會有的霸業,如何抉擇?
眾所周知,齊桓公選擇了后者。
如果從上帝視角來看,齊桓公的選擇似乎很劃算。但如果身臨其境,在未來一片模糊之時,只靠著對某種可能性的期望,就抑制住“剁成肉醬”的沖天仇恨,何其難也。
-3-
第三則,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著名的堯舜中的舜皇,家庭環境何止是苦不堪言,簡直是地獄般險象環生。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
不知道這家人腦回路出了什么問題,父、母、弟三個人,都想把舜給殺了。
第一次,舜他爸(瞽叟)和弟弟(象)看到舜在倉庫上面干活,立馬放了把火,想把舜燒死。舜找了兩根竹竿,用撐桿跳的方式,僥幸逃掉了。
第二次,舜下井干活,爺倆用土把井口堵住,想把舜給活埋了。兩人都以為舜這次死透了,開心地回家分贓。象搶了堯皇賞給舜的兩個老婆,爹媽搶了舜的其它財物。結果,舜在井道里找了個空洞,又逃了出來。
面對針對自己的兩次致命謀殺,包括奪妻之恨,奪家之仇,舜同學的反應是:“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什么意思?一如既往地孝順父母,愛護兄弟,還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以德報怨的極致案例,莫過于此了。
-4-
這三則典故,講的都是帝王、霸業,離尋常人家,顯得有些距離。
故而,此文并非建議凡事都打不還口,罵不還手,做一個逆來順受的小廢柴。只是,提供一個角度——
這世上,有些仇不報,有些怨不懟,還真不一定會吃虧。
就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成佛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一切有情眾生,對于成佛者而言,都是有恩的。
別人罵你、打你、坑你時,他們為自己造下了惡業,也為你創造了修善業的機會。以怨報怨,是放棄了善業的機會,而和對方造下了相同的惡業。
有人會問,都以德報怨了,那惡人誰來懲治,正義誰來伸張?
一靠法律,二靠因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惡人自有天收。
做懲奸除惡、替天行道的大俠,自然是熱血男兒們共同的幻想。
做心懷慈悲、以德報怨的凡人,則算的上是現實中舉重若輕、大智若愚的翩翩君子。
這樣的人,或許反而不太會吃虧呢。
文 |?樂之讀?|?簡書簽約作者
關于轉載問題:請統一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圓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