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于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而感受力就是”旅行的心境“最主要的特征。我們懷著謙卑的態度去接近新的地方。對于什么是有趣的東西,我們不帶任何成見?!眯械乃囆g
意外就是,你把自己扔到陌生環境中,碰到的那些可愛的人
泉州稱鯉城、稱溫陵、稱刺桐城。海絲之路的起點,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天然讓人尤生好感。
在廈門站做高鐵時,叫了輛順風車,拼車的是個可愛的讀研妹子,要去泉州師范學院找導師,講話軟軟綿綿的,央求師傅給送到宿舍,師傅不好意思推脫,就把皮球推給我,沒想我麻溜答應了,跟著轉圈校園感覺自己賺了。這里的學校跟內地不一樣,每幢樓都有不同的冠名人,而且全用的是紅磚墻,妹子說:“泉州華僑很多,這都是那些捐贈人的名字”。
雖說學校建筑看起來不舊,但總體風格卻是80年代那種磚墻風格,問了妹子,也不知道,后來想起泉州還有紅磚古厝很出名,估計當初設計時是考慮這個原因。
紅磚古厝
紅磚是專門用來蓋房子的一種材料,紅磚厝的意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閩南紅磚古厝就是指用紅磚蓋成的傳統民居建筑,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筑。
紅磚文化是閩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閩南當地對紅色有著特殊的喜好,所以紅色磚瓦就被工匠們以巧妙的工藝用于傳統建筑中。紅磚建筑形式的引進,并沒有完成代替石材建筑,而是和石材建筑融合形成了“出磚入石”的建筑形式,體現閩南人的智慧。
紅磚古厝絢麗而張揚,既有“東方家園”之稱,又有“中西合璧”之譽,紅磚紅瓦,白色石基,中間凹陷兩端微翹的燕尾脊,精美的石雕木雕裝飾,華麗古典,規模宏大,像極了皇宮和廟宇。然而它卻藏著許多海外華人華僑的鄉愁夢。
人好說話,總是容易被提要求
零星查了資料,要去的地方有個菜市場,門口豎著石碑,師傅在一個集市的十字路口想把我放下,拍胸脯跟我說,前面車不好進,只有500米了,你反正沒事,下來走走吧。雖然我不情愿的回了句,這里我不認識啊,這么亂,迷路怎么辦?還是被師傅連騙帶哄趕下了車。一下車,我的媽,這就是個5線小鄉鎮。
跟著”百度地圖“+問人,漸漸看到一些蟳蜅女打扮的阿姨,
與湄洲女、惠安女同為福建三大漁女的潯埔女、有著自身獨有的文化內質,她們奇特的民俗習慣,構成閩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觀。
潯埔女的服飾獨特,別具一格,兼具實用和審美價值,她們身穿“大裾衫”,出海時不易被漁網纏住,下穿黑色寬腳褲,適合勞動。
愛戴花是“潯埔阿姨”的天性,從兒時梳辮子起,她們就喜歡把色彩鮮艷的菊花、玉蘭花、山茶花插滿雙鬢,待到及笄(十五歲女孩叫及笄),親人就要為她們“梳髻”。從此,把秀發盤在腦后,梳成圓髻,佩上金銀首飾,中間橫插一根象牙筷子。圓髻四周戴上幾串四時鮮花綴成的花環,有潔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有含苞欲放的鵝黃色的含笑花,有球狀的白色、紅色的粗糠花……逢年過節,便是婦女們爭芳斗艷的時刻,你看那一個個的發髻,活象姹紫嫣紅的小花圃,誰家有了喜事,就要備上成千串一尺來長的花串,分贈給鄉里的婦女。
據介紹,鮮花要特別的日子才戴,平常插一個塑料花,比較方便。
另外,長幼輩份的區分體現在耳墜上。未婚女子戴丁勾耳環,結婚后加上耳墜,稱“丁香墜”,做奶奶后改戴“老媽丁香耳墜”?,F在耳飾的區分逐漸淡化,不過這戴花的傳統卻一直長盛不衰。誰家有了喜事,比如蓋房子結婚生小孩,會備上很多小花環分贈鄉里婦女。
——來自網絡
然后,來到這塊傳說中的大石頭面前。
蟳蜅是一個以捕撈業和灘涂養殖為主的沿海漁村,位于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古刺桐港畔,三面環海。
再往前走5分鐘左右,看到電線桿上的小牌子”蠔殼厝往里走”,然后就看到好幾幢傳說中的蠔殼厝,好幾幢已經成了殘垣斷壁。
蚵殼厝,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是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筑,被譽為閩南建筑的一大奇觀。
主要分布泉州的潯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其中以潯埔村最為集中,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筑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據說,潯埔的蚵殼厝的蠔殼并非泉州原產,專家考證,此種蠔種產于非洲東海岸。當時,蟳埔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港起航,沿閩南沿海航行至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岸到北岸卸貨。返航時,因艙內不載貨形成空船,重心不穩,不利航行,船員們就將當地散落在海邊的蠔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堆放在蟳埔海邊。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曾數度遭遇劫難,先民因無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撿些碎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墻,再把海邊的蠔殼撿來嵌飾在墻的外側,這就是早期的蠔殼厝。
蚵殼厝具有不積雨水、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的特點,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而蚵殼墻體不易腐蝕,也不滲水,閩南俗話所稱“千年磚,萬年蚵”。
——來自網絡
隨性就是,給自己預估些額外時間,讓故事自然而然發生
蕩著蕩著,就走到媽祖廟,看到幾個奇怪的人在攝制,我就在邊上瞧瞧看看(沒錯,請叫我好奇寶寶),然后,大叔很正氣的叫住我”你是到這里來旅游的么?“”是啊,怎么,這里不能看么?“我弱弱的回答。
然后?后來在攀談中了解他們是“更廈門”攝制組,然后我就莫名其妙成了群演,混進劇組,插科打諢,嘮嗑,順便親身體驗了紀錄片是怎么攝制的。
極其不情愿的,被導演趕鴨子上架安排了一段戲——“名宿老板給游客講解蠔殼厝的前世今生”
(千算萬算,我沒算到今天我要上鏡頭,可憐我昨晚沒睡好,一大早風塵仆仆,也沒好好做個面膜化化妝,導演,你這是讓我當網黑)
導演又安排群演任務,讓攝影拍一個不稱職的游客如何游玩,我只好懟拍了回去。
群演完,與導演喝茶,剛好聊到待會兒要分頭拍2組場景,1組去海邊拍潯埔女打漁歸來,1組去采訪。我就跟著拍攝小分隊去海邊了。
看完潯埔女打漁歸來,與攝制組分道揚鑣,等順風車接我的時候隨便找了家小店。
店主阿姨現做的牛肉羹+咸飯(芥菜飯),清淡爽口,非常美味。說是當地人都吃這種飯。
回來考證了下:
泉州的吃,繞不開咸飯、牛排、牛肉羹、肉粽、面線糊。
咸飯是閩南人傳統菜。為米飯的一種煮法,種類繁多,有南瓜咸飯、蘿卜咸飯、芥菜咸飯、芋頭咸飯、五花肉丁咸飯等。咸飯一定少不了蔥頭和五花肉,另外就是依各家習慣加上海蠣、小魚干、蝦干等等。和炒飯相反,咸飯性涼,夏季火氣大適宜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咸飯是飯的一種而不是粥的一種,小小一碗米飯能做到清涼,實在令人稱奇,不愧是有著濃郁海濱風情的地方。
泉州的牛肉小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深受大家的喜歡。它的由來傳說與南宋名臣陸秀夫有關,這一典故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在泉州的牛肉店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見,老字號也有不少,每家都少不了牛肉羹。
——摘自網絡
后記:
其實,如果時間充裕,有2-3天的空閑,如果你是個喜歡歷史古跡或者建筑愛好者,泉州可以這么玩。
day1:在蠔殼厝民宿住一晚。
目前蠔殼厝僅此一家民宿,是房屋保存比較完善的老院子,老板很好說話。
可以睡這種老床。(后期小弟很激動的說這就是他們小時候睡得床)
早上可以讓民宿老板安排跟著潯埔女去蠔田勞作。(導演聲情并茂的贊嘆蠔田多么多么壯觀,然而到最后都沒給我看影像)。
中午可以看看傳統的潯埔女打漁歸來(聽說這里也是女人干活,男人待家里。有一位近80的老婆婆說她10來歲的時候就開始挖蠔了,真是干了一輩子。)
然后可以吃頓新鮮的海鮮大餐,這邊的蠔肉尤其鮮美。
下午打個盹,可以去市區,到泉州最熱鬧的西街,從開元寺晃到關帝廟,聽聽崇福寺的晚鐘,吃點小吃。(順風車同學妹子推薦)
有興致可以看個泉州的提線木偶戲。(泉州市木偶劇團)
注意了,晚上別玩太晚,順風車師傅說,泉州沒啥夜生活,街上很早就沒啥人了。
day2:去泉港樟腳村看看五彩石頭厝。
至于惠安崇武古城,可去可不去,查了資料,除了周末的惠安女表演還不錯,就是一片號稱“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的海灘了。
也許過不了多久,我不會記得坐在港口邊等潯埔女出海歸來時,攝制組們跟個小孩們在海灘上胡鬧,不會記得導演跟我扯的那些互聯網八卦,不會記得有一搭沒一撘的給我傳播泉州的歷史,唯一記得的可能就是導演突然意味深長的問:“你覺得旅行的最佳狀態是什么樣的?”而我,頓了幾秒,隨口答道“隨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