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源自民間,清初形成于山東、河北農村,流行于北方各地,后傳至長江、珠江流域部分地區。有梅花大鼓、京韻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安徽大鼓、山東大鼓、膠東大鼓等二十余種。
大鼓的文學腳本稱為鼓詞,基本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體。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長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說,中、長篇則有唱有說。人們往往稱唱短篇為唱大鼓,唱中、長篇為唱大鼓書。大鼓的唱腔音樂結構為板腔體,唱腔曲調多源于流行地的漢族民間音樂及地方小調,并用當地方言語音演唱。音樂唱腔是區別不同大鼓曲種的主要標志。
由于流行地區不同,伴奏樂器、唱腔等也有所不同。大鼓的表演以敘事為主,唱詞一般是七字十字句,曲調高亢激昂。大鼓演唱的曲目以短篇居多,兼唱中長篇,演唱歷史戰爭故事和男女愛情故事,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很受群眾喜愛。
各類大鼓中以京韻大鼓最負盛名。它是由木板大鼓改革發展而來,形成于京津,流行于北方。由于前輩藝人汲取了京劇的發音吐字方法,用純正的北京音演唱,具有濃郁的京味,故稱京韻大鼓,也叫京音大鼓。
唱腔豐富多彩,基本腔調有適于敘事的平腔,表現激昂情緒的高腔,表現平緩輕松情緒的落腔,用于全曲結尾的甩腔和變化多端的起伏腔。
京韻大鼓還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因此韻白在說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別有風味。以演唱短篇為主,適宜反映現代生活。
電視劇《四世同堂》主題歌,是一曲交響樂隊伴奏的京韻大鼓,曲調激越高亢,振撼人心。其實,過去的京韻大鼓從來不用交響樂伴奏,它只是曲藝中“大鼓”的一種。各類大鼓的演唱,都由表演者右手握錘擊鼓,左手持板打拍,邊敲邊唱,另有二三人伴奏。
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另外有時也會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種有高矮之別),以鼓箭(竹制)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去宣傳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為傳統文化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