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電影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濃濃的人間煙火。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影片的出現,香港電影圈開始越來越注重對底層小人物的描寫和刻畫,撐起了日漸沒落的港片。
剛剛看完的《幸運是我》也是如此。母親去世只身前往香港尋找父親的少年,遇上了患有老年癡呆的過氣歌星,兩個蕓蕓眾生萍水相逢,一場相互陪伴相互救贖的故事就開始了。整個影片沒有任何大起大落的情節,但總有某些細節似曾相識,我們可能曾是以暴躁來掩蓋脆弱的的阿旭,也可能會是孤獨無助的芬姨,我們的詩和遠方,可能也會淹沒在柴米油鹽中,就像芬姨那張還未來得及出版的歌碟。
老年癡呆是片中著墨不少的重點。芬姨在察覺自己記憶出了問題,蹲在地上哭的那場戲,讓我想起了做義工時去看望的一位老奶奶。她的房間貼了很多便利貼,黃的綠的紅的,粵劇頻道要按哪個臺,叫看護要撥哪個號碼。奶奶是個非常要強的人,她會一直拉著我們重復說著她年輕的厲害事情,但卻常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當老人覺得自己已經不再被需要,不再被重視的時候,覺得自己無能的時候,他們其實是非常脆弱的。
香港電影近年來除了讓你看到燈火通明的維多利亞港,和中環路上行色匆匆的“西裝友”,它還讓你看到了喧嘩熱鬧的街市,和鴿子籠里掙扎的小人物。但終究還是充滿希望的,就像這部影片里芬姨常說的那句,人生嘛,不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嘛。
芬姨和阿旭都是幸運的,阿旭給了芬姨陪伴,芬姨給了阿旭一個家。簡簡單單的一句,“我地翻屋企啦!”足以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有個可以取暖的地方,真好。有人在等我回家吃飯,真好。有人陪我一起看電視,真好。
幸運在我,因為有你。
#我明明說好要12點睡覺然后不知不覺寫了一篇東西#
#惠英紅簡直就是香港版的海倫.米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