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顧一下之前兩期的內容
如果你有看之前的兩期,就應該明確:
當我們通過框架式的結構分析,提高閱讀的速度;
并在閱讀一本書前通過主動式的詢問,了解自己對整本書信息的掌握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始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又通過各種圈點批注,對整本書的干貨內容做了相關處理;
那么現在,收集到的這些零散的信息后,如何通過二次加工,進一步完善,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呢,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筆記整理和內容輸出方面的心得。
筆記整理
先選擇一款用來做個人知識系統管理的工具,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為知筆記都可以。
但我不希望大家在挑選工具的時候耗費太多時間,大部分筆記軟件的基本功能都大同小異,完全能滿足我們的筆記需求,在浪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挑選和比較后,我最終選擇了為知筆記,因為它在打開速度、搜索體驗、同步上傳、擴展功能等方面,綜合表現最好。
決定好筆記軟件之后,就要開始建構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主要通過筆記分類和標簽整理的形式,對所需要處理的知識內容進行管理。
所以大致的分類出來之后,就可以把之前收集的很多知識內容,按照分類進行整理。以下是我的分類,可供大家參考。
除了分類之外,一定要靈活使用標簽。
標簽算是另外一種分類,但這種分類的好處,是便進行主題式知識內容的整理。
比如我現在想要做一個關于「時間管理」的主題,那么其實你會發現,在很多文章中都會看到「時間管理」方面的知識介紹,所以如果看到了一些文學領域,或者商業領域中的小故事,但它也有「時間管理」的相關知識點,我就會給它加上,「時間管理」的標簽。
我們經常會在閱讀時看到很多非常棒的實例,如果我們能把一些很好的例子收藏起來,就很方便以后再進行相關的知識性文章輸入時,拿來直接當例子用。
可是很多例子的文字內容很多,手動輸入不是很方便,而這些內容本身的知識性并不強,只要能夠把它的含義理解就可以了,但還是應該做些記錄,以免遺忘。
所以對于這種類型的筆記,我比較推薦拍照的記錄方式:
對于文章當中大段的干貨內容,或者很長的需要進行編輯才能使用的例子,拍照的方法已經不實用了。
我的處理方法,是找到或者直接購買這本書的電子版,在電腦上用電子書閱讀軟件(比如calibre)直接打開,便可對想要獲取的內容進行抓取。
對于文中比較簡短的重點內容,建議在整理時直接手動輸入,這樣輸入一遍記得更牢,而且不會花太長時間。
像很多讀書筆記整理大神談到的那樣,花一點時間進行五筆打字的輸入訓練對輸入速度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
雖然這種練習需要花一定時間才能見到效果,然而一旦掌握了這項技能,在文字輸入方面就會有飛一般的感受。
最主要的是,在進行五筆輸入的時候就想拿這筆在寫字一樣,可以一心二用,如果用拼音打字的話,想一邊打字一邊跟人愉快地聊天,都不是特別容易能做到的。
誠意推薦「中州韻(小狼毫)」輸入法,真的非常好用。
如果之前這本書是在kindle上看的,那么在看的時候就要,把書中的重點做上標記,等整本書看完之后,可以用一個很方便的,聽到筆記道出軟件,對這些內容進行統一導出,然后再進行分類貼標簽,整合到自己的知識軟件管理系統中。
在這里再順便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處理平時在公眾號上,以及在網絡上看到的很多碎片化的文章,并對它們進行統一的知識管理的方法。
我每次看到網上有一些可能會不錯的文章,或者是在朋友圈看到高質量轉發文章時,就會將它們一鍵轉發到為知筆記中。
每過一周,我就會將這些文章通過為知筆記的插件,直接做成電子書(這也是我選為知筆記的原因之一),提示一下,為知只能導出成epub格式,不過可以很方便地用calibre將它轉化成kindle適用的mobi格式,然后拖到kindle里。
這類文章陪我度過了很多漫長無聊的會議,并且我都是一邊閱讀一邊進行標注,這樣用一塊相對專門的時間,對這些原本零散的信息進行一個集中式的閱讀,再將其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標注,最后通過筆記軟件進行導出,整理成文字,納入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中,自覺效果非常好。
用這樣的方法,相當于每周都會做一本針對自己學習內容的電子書雜志,持續積累高質量內容。
這種解決方案同樣適用于知乎。
我以前每天都要刷很長時間知乎,現在基本都是大致瀏覽一下標題,看到優質回答后,就直接拖到為知筆記中,在用之前介紹的方法找個時間進行統一閱讀,效率大大提升。
再后來,發現了一款專門針對知乎的電子書制作軟件,于是就更方便了。
消化輸出
先講個我十年前在網上看過的一個小故事: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個武打片,片名已經忘記了,但其中有一個人物我一直記得,他的名號叫千劍公子。
他想成為武林第一,可是他沒有自信。
因為武林第一是沒有標準的。
時間一天天過去,一種信念在他的頭腦里形成,他覺得如果收天下一千把名劍,就可以承認自己成功,承認自己是武林第一。
從此他就不停的收集,收集。
為了收到名劍,他不惜采用最卑劣的手段,終于他收集到了九百九十九把。
他非常興奮,也有點恐懼。
為了收集最后一把劍,他將一切都舍棄了,他的人性,他的妻子,他的一切。
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就在他欣喜若狂慶祝自己達成目標的時候,一個人用一把很便宜的劍結束了他短暫的成功。
劍是用不殺人的,不是用來收藏的。
無論多便宜的劍也一樣可以殺人。
現在很多網友不停地在收集資料,可是得到了卻不是學習,而是收藏起來,美其名曰“先收集,以后再看?!薄暗仁杖艘院笤倏??!辟Y料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收藏的。資料是沒有收集全的那一天的。另外資料象水果一樣,是有其時間性的。這樣一直收藏著,也許等你想學習時才發現,它已經腐爛變質,不再有用了。"
資料進入了頭腦可以變成智慧,背在身上,只會讓身體受累。
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吧,不要變成一個背書的驢子,更不要做千劍公子。
道理很容易理解:
如果我們只是樂于享受在積累知識過程中所獲得的虛擬成就感,而不將這些知識靈活的運用,將它們變成自己真正掌握的東西,那么所謂的知識整理其實就是一場自已逗自己開心的游戲。
常規的輸出方式有如下幾種:
1.思維導圖整理內容大綱;(導圖只會給我們知識框架,很難幫助我們對內容進行深入理解)
2.與朋友聊天分享相關內容;(針對性不強)
3.在豆瓣上寫書評;(書評、筆記、讀后感,在哪兒寫都可以)
4.在知乎上回答相應問題;(同一個主題,有很多個提問方式,這意味著更多的回答角度)
5.參加相關的主題討論;(比如異能社區每周二、四、六的話題討論)
6.直接輸出成文章,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分享,獲取反饋并進行修正。(比如我這個系列文章)
以上6種常見的知識輸出方式,我強烈推薦后面4種,尤其是最后3種,當然,最后一種是最好的,但也是最難的,很少有人愿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持繼輸出成高質量的文章。
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在任何一個領域站到頂峰的人總是少數。
這些人之所以能站到更高的山頂,看到更美的風景,是因為他們做過別人不愿做的事,甚至把別人認為辛苦的事變成快樂的事。
并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不斷以發現提高辦事效率的方法為樂趣,這是真正強大的軟實力!
(以上為雞湯環節)
大部分人看完一本書之后,是不愿意做輸出工作的,因為他們總想著趕快開始讀下一本。
其實這樣真的特別不劃算!
還記得我之前多次提過的less is more嗎?「LESS IS MORE」的三重理解性內涵:
1.「LESS IS MORE」強調的是在一個系統中,少卻重要的那個部分,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八二法則)
2.「LESS IS MORE」是通過簡化的方式,讓事物的本質得到最突出的體現;(斷舍離)
3.「LESS IS MORE」啟發我們從一件事物中盡可能挖掘到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厚薄讀書法)
如果能認認真真讀完一本書,并把相關的內容做一個全面的整合并輸出,真的比毫無計劃和目標地隨便看10本書,效果好得多。
接下來上干貨。
我以自己輸出一篇文章為例,向大家詳細介紹相關的方法。
首先,在做知識輸出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的聯系性;
盡可能的讓知識與知識之間,進行多樣的聯系,尤其是跨領域的知識之間的聯系,更能產生出有趣的結果。
輸出的效率;
使自己的輸出變得更加快捷高效,在這里我強烈強烈強烈強烈推薦訊飛語音輸入法。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平時的寫作流程:
確定好要寫某一主題的內容后,先做出思維圖;(10分鐘)將椅子搬到陽臺可以曬到太陽的地方;(30秒,此為純裝逼內容)
沖一泡金駿眉或鐵觀音;(1分鐘,此為純裝逼內容)
在陽光與茶香交融的陽臺,如北京大老爺們兒般橫在椅子上;(1分鐘,此為純裝逼內容)
優雅地打開手機上的為知筆記;(5秒)
照著之前做好的導圖,用迅飛語音進行口述輸入,用電腦也行,迅飛有PC端(30分鐘)
一口氣將內容全部口述完后,同步為知筆記,在電腦打開剛才輸入的內容;(5秒)
換行、插圖、修改錯別字、排版;(60分鐘)
進行數次修正;(30—120分鐘,非修改強迫癥患者可忽略此步)
定稿發布。
簡單來說就是,除去上述一些純粹為了裝逼的部分(之所以寫這個部分,是想讓大家知道,寫作的過程其實是可以非常放松舒適的,前提是你有好的輸出方法),我從周三晚上10分鐘做好導圖,周四中午進行30分鐘的語音輸入,周四晚上花了60分鐘做好所有的插圖排版,周五早上又花了60分鐘進行修改,于是就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篇5000多字的文章。
右下角就是迅飛語音PC端的語音錄入按鈕。
學習并熟練掌握語音輸入的方便在于,可以在任何環境里通過語音輸入,將自己思考到的東西整理成文字,不管你是在敷面膜做飯掃地逛街散步,都可以邊思考邊輸入,極大地提高了文字輸出的體驗和效率。
剛開始使用語音輸入時肯定會覺得很不習慣,然而一旦通過多次練習,逐漸適應之后,便會慢慢感覺到這種輸入方式的優越性,為了降低重復修改率,會迫使自己在說出每一句話之前,經過深入的思考,注意力特別集中,在這個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我已經使用這種方法寫作近一年時間,一次完整的語音輸入后,有近80%的內容不需要重復修改,這種寫作方式為我節省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我學習它所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
現在我每天有穩定的千字左右文字內容輸出。
美化處理
為了使更多人在看到自己寫的文章時,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建議大家對文章進行美化,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幾點:
1. 插圖
不管別人怎么覺得,我始終固執地認為首頁圖的逼格對點擊率有著一定影響。而對圖片的選擇,除了會使文章內容信息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會決定整篇文章的氣質和逼格。
比如我這篇文章,如果把首頁圖換成這個……
感覺就會很不一樣對嗎?
2. 換行
換行的重要性我是跟一位知乎大V學的,同一段文字,如果基本沒有換行,你讀起來的感覺是這樣:
她明明窮,就那幾件衣服,可你能看到她的努力,把衣服洗的乾乾淨淨,連腳上的球鞋也刻意繫好,別叫露出一截黑一截白的鞋帶,長長的腿上,她彎腰下去,細細拾掇了襪子上的毛球,一顆又一顆,然後,我還能發現,她那衣領袖口磨破的地方,都用針線縫好了,用打火機燒掉線頭。
於是她走過來,素淨的臉沒有化妝,那頭髮洗的清爽,一走路就能叫自己飄揚起來。臉上兀自展露著淡淡微笑。那一刻,我突然愛上她了。我想起了那一幕,小時候家貧,娘一邊在鏡子前努力打扮,一邊說,「今天有人給你媽介紹對象,待會飯桌上你乖乖些,若他對你好,咱們就讓他作你爸爸。」說著,看看自己,又轉過頭來看我:「你看,媽媽好看不?」看到她,和我娘當初一樣努力。她勤奮、又莊嚴地愛著自己。我又怎麼不愛她呢?
換行后:
她明明窮,就那幾件衣服,可你能看到她的努力,把衣服洗的乾乾淨淨,連腳上的球鞋也刻意繫好,別叫露出一截黑一截白的鞋帶,長長的腿上,她彎腰下去,細細拾掇了襪子上的毛球,一顆又一顆,然後,我還能發現,她那衣領袖口磨破的地方,都用針線縫好了,用打火機燒掉線頭。
於是她走過來,素淨的臉沒有化妝,那頭髮洗的清爽,一走路就能叫自己飄揚起來。
臉上兀自展露著淡淡微笑。
那一刻,我突然愛上她了。
我想起了那一幕,小時候家貧,娘一邊在鏡子前努力打扮,一邊說,「今天有人給你媽介紹對象,待會飯桌上你乖乖些,若他對你好,咱們就讓他作你爸爸?!拐f著,看看自己,又轉過頭來看我:「你看,媽媽好看不?」
看到她,和我娘當初一樣努力。
她勤奮、又莊嚴地愛著自己。
我又怎麼不愛她呢?
作者:yolfilm
不需要多說什么了吧!
現在很多人都會用手機進行閱讀,那么想讓他在追求短而快的碎片化閱讀時代,能靜下心看完一篇數千字的文章,就一定要在保證文章質量的同時,通過對文章內容呈現方式的優化設計,來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對文字內容多一些耐心。
3. 信息可視化
將信息通過多種方式可視化處理之后,會極大提高我們的表達效率,比如之前我在跟大家分享議論文的寫作結構時用過一張圖:
提前預告下,在如何通過多種可視化信息的處理,提高溝通表達的效率這方面,異能社區有位朋友已經寫了一篇相關的干貨分享文章,下周的異能秘籍就會跟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4. 排版
Markdown是目前在專業寫作領域中非常流行的排版方式,高效美觀,簡潔清晰,學習成本很低,一但掌握,受益無窮。
我所有的文章都是用Markdown寫的。
網上的相關介紹和教程很多,這里就不多講了。怎樣引導新手使用 Markdown?
5. 加黑
直接通過對文章中的重要內容加黑,讓讀者更容易在閱讀時把握重點,有加黑意識的人,是愿意更多地站在閱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他在寫文章時,會更關注閱讀者的體驗,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閱讀的效率,幫所有讀他文章的人節省了時間,優化了閱讀體驗。
這是多么難得的創作品質啊,知識世界因他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一臉驕傲)
修改角度
沒有完美的文章,沒有最好的表述,所有的文章都可以通過不斷修改,提高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性和清晰度,修改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在表達一件事情時,并不是一開始就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肯定是有一個漸進的循序過程的。
/最開始我們強調是表達要準確,一定要讓對方明確你要表達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在表達準確的基礎上,為了讓對方有更好的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對詞句內容的調整,進一步追求更流暢的表達;
/做到流暢的同時,還要考慮表達的邏輯層次,以一種結構更清晰的漸進式表述,由淺入深傳遞信息。
/如果一篇文章已經做到以上這些就非常不錯了,但還有進一步修改提升的究竟,那就是再繼續追求更加生動有趣的表達,讓同對方在接收這些優質信息時會覺得有趣甚至是享受。
然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設計思維,在寫作前,站在讀者的立場上為他們考慮到,并且是可以高度執行的,不是嗎?
至此,關于高效讀書的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現在再回頭看一下我在第一篇文章的開頭,提到的「學習&設計」組合技:
一,高效學習;
二,設計思維;
很有意思的是,這兩項技能本身,就可以相互幫助共同成長,比如說,我可以用設計思維來幫我探尋高效學習的方法,再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學習先進的設計思維當中。
相信看完整個系列的三篇文章后,對我之前所說到的這個組合技,應該會有更深的體會。
以后如果有機會,我會將這種「用設計的思維方式解決個人學習成長問題」做更多的擴展,比如「用設計思維解決拖延癥」、「用設計思維進行時間管理」、「用設計思維提高某種特定領域(籃球、英語、唱歌、寫作等)的學習效率」、「用設計思維提高交際能力」等等。
依然會舉出大量可供復制的實例,分享各種提高效量的工具,產出有更多干貨內容的文章,希望對更多朋友有點兒啟發或幫助。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跟每一屆帶過的學生們都講過的讀書故事:
徐復觀初見熊十力,
徐復觀問:該讀什么書?
熊十力答:王夫之《讀通鑒論》。
徐說:已讀。
熊說:你沒讀懂,再讀。
一段時間后,徐復觀再見熊十力。
徐說:已讀完《讀通鑒論》。
熊問:有何心得?
徐說:好多地方寫得不好。
熊怒斥徐:你這個東西,怎么會讀得進去書!任何書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何不先看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也不會受到書的什么益處。
后來徐復觀回憶:此乃起死回生的一罵。
希望能有更多人從閱讀中——
發現知識,
發現美,
發現更好的自己,
發現更遼闊的世界~
:)
本篇導圖:
全系列文章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