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閱讀教學教什么》,心中頗生感慨。
? ? ? ?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山,一座大山。如何引領孩子翻過這座大山,相信每個語文老師都在不停的思考。這就是“思”。但我們是怎樣思考的呢?很多時候,或許就是憑著自己的直覺,亦或是感覺來思考閱讀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包括目標。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思考之路”進行“設計”,但是我們的“思路”真的科學嗎?嚴謹嗎?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嗎?或許我們也很少這樣倒推,就像數學中的驗算一樣。讀了《閱讀教學教什么》,突然發現我們真的要改變我們的“思”,明晰閱讀教學的“理”了。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對于“如何解讀文本”的思考,明晰文本設計的道理所在。
? ? ? 王教授提出了“閱讀的核心是理解”這一論斷:“學習閱讀,實質就是學習如何理解語篇,即如何與文本對話。”這里點出了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實現“從閱讀中學習”。而“理解”,作者也提出了三個不同的層次:表面的理解;(字面理解)目前的閱讀教學基本停留在這個水平;篇章結構的理解;(小學的閱讀教學有涉及,但是很多時候并不深,基本是老師講為主。)結合社會經驗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可是目前閱讀教學很多時候停留在“提問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找信息”,教師在肢解文本,把文本變成了一個個問題,學生就在一個個問題中“完成”閱讀教學的目標任務。
? ? ? 那么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如何解讀文本呢?這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作者通過理論講座、共同備課、案例解讀等為我們詳細闡述了文本解讀的關所在。首先教師要做一個常態的閱讀者。要會用心撫摸文本,不功利,不急躁,關鍵是不能直接看教參;其次是要知道一篇文章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必須理解、感受的地方在哪里,要會理性分析。而理性分析的關鍵是老師要具備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足夠的語文專業素養,豐厚的文學底蘊。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再次是要教孩子學會閱讀的語文教師。要想教會孩子,自己要有閱讀方法。方法哪里來,站在語文的角度大量閱讀看出來,自己能看出來才能交給學生。 可是現在教師解讀文本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想必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清楚:閱讀量小,缺乏專業的解讀視角,沒有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一切文本的閱讀基本都是以教參為依據,以考試為方向解讀的。作為專業的閱讀者,老師要在用心讀透課標的基礎上讀通文本,教師個人理解文本的外延一定要大于課標要求的內涵,這樣既不會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導致教學隨意化,而且會用個人獨特的理解魅力征服學生,讓孩子喜歡上文本,在老師的帶領下讀懂文本。
? ? ? 要想解讀好文本,作為一個專業的閱讀者,解讀文本需要我們有強烈的文體意識。比如散文怎么教,小說怎么教,文言文怎么教等等。即便是散文,也要根據風格和作家的不同教出不同的內容。同樣是寫吃的散文,周作人的雨汪曾祺的就不一樣。周作人寫吃的散文,傳達的是一種士大夫身份,是雅文化;汪曾祺寫吃的散文傳達的是生活的趣味,是趣文化。如果我們讀散文就是分析語言形式,而不去關注作者的風格,那么在教學時必然會偏離方向。前段時間讀周作人、季羨林的書,特別明顯的感受到了這一點。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還是要大量閱讀文本,感受文本風格。
? ? ? 作為一個專業的解讀者還要有文學意識、歷史意識。俗話說文史不分家,研究文學一定離不開對當時歷史的研究,因為每個時代的作品都會深深的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如何理解陶淵明。小學、初中、高中教材中都選錄的有陶淵明的作品一般情況下很多的教參或者教學設計則都是站在陶淵明那種閑適、淡泊名利的角度分析鑒賞的,但是要想更好的理解陶淵明,一定要理解晉當時的社會風氣,陶淵明的辭官、種地、窮到要飯等都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較量,他要用自己的行為來抵制當時那個以清談為榮,以及門閥制度下的種種弊端。站在社會這個大圈子里看陶淵明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他作品的內涵。比如《五柳先生傳》,為什么自己姓甚名誰都不知道,為什么寧肯自己辛苦勞作也不去做官等等。
? ? 看了《閱讀教學教什么》,我們平時的關于閱讀教學的所思所想似乎要做很大的改變,不能完全再靠直覺來了,但是“理”雖然明白了,要想做到恐怕還要有一大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