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驚嘆于身邊社交達人的交友能力,渴望自己也能三言兩語便和別人打成一片。但是你知道嗎,這些“達人”本身其實也沒有你想象得那么懂社交。研究表明,他們只是在交朋友這件事上,心態與大眾有明顯的區別。
1
交朋友就跟打高爾夫一樣,每揮一次球桿都能把球打出去,至于進不進洞就不一定了,那還得看兩個人是否興趣相投。我這就是打個比喻,你們可別想歪。
我曾經也很羨慕身邊的社交達人們。因為以前我害怕跟不認識的人打交道,相信你們也會有同感。但我一直都認為交朋友是件很讓人開心的事兒,特別是遇到那些跟自己一樣有趣的人,總是巴不得能多聊上幾句。
后來我漸漸意識到,在達人的腦袋里,只有一直“揮桿”的想法。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嘗試能不能成功,因為這不是他們能控制的。而我害怕跟人打交道是因為我無法掌控結果,不確定我開口say hi以后,對方會不會也友好地回應。
“Hi”
“滾”
“。。。”
當然,這種情況應該還是比較少見的,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那我們究竟為什么會害怕呢?
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人對未知有非常強烈的恐懼感。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我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如果不確定揮桿能否把球打進洞,我寧可不揮,就像在不確定一個陌生人會友好地回應自己之前,我寧可不開口。
2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處于這種害怕對外交流的閉塞狀態。直到后來我為了克服這種恐懼,開始練舞。多次上臺演出后,我發現了一個現象。作為一個表演者,最怕的就是臺下沒有掌聲。
每次上臺前我都會緊張得不行,因為不知道觀眾會如何反應。要是表演結束后全場鴉雀無聲,那得多尷尬。但其實真的還好,當我終于聽到觀眾的叫好聲,我的緊張感瞬間減退了大半,整個人自然了許多,發揮得更加自如。
后來想想,這也跟練習高爾夫揮桿一樣,一般人如果一桿進洞自然會覺得很開心,自信心分分鐘爆棚。但如果好多次都揮不中,那可能一下就喪氣了,覺得自己根本不會玩,也就不想玩了。
然而可能你不愿意相信,比你厲害的人可能曾經也百揮百空,只不過他們不怕多揮幾次而已。一桿揮不中,就揮10次,10次揮不中,就揮100次……反正又不要錢。
這種不要錢就能提升自己事,為什么不多占占便宜?我們要做的,只是嘗試每次把桿完美地揮出去,至于一次半次結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在不斷練習、挑戰中邁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涉獵那些你未知的事物。
能夠擁抱不適感,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也是一個幾乎可以用在生活所有領域的能力。因為人的惰性都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和自己對成長的渴望,就可能一輩子都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里了。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五年或者十年都是一個樣,甚至越來越疲倦、臃腫,事業又平淡無奇。而有些人,即使相隔短短一年,也會給人判若兩人的感覺。
3
這次講個別人的故事。
我有個朋友,老王,在聚會的時候跟我說,他和高中同學小白在一個公司工作了。說起這件事來老王的語氣酸得好像掉到了醋缸里。
因為幾年不見,小白像完全變了個人:不再是之前那個連衣服都不會穿的、打死都不肯上臺講話的宅男。現在的他談吐大方,穿衣有品,居然還成了公司里的女性之友。
老王表示很氣憤,自己才應該是最受歡迎的啊。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認識了小白。他穿得干凈體面,聊天用不了幾句就能把氣氛炒熱。隨時觀察大家的情緒,要是有什么尷尬情況,他立馬能反應過來還給別人完美地圓回來。
散席后,他主動和我們交換微信,還約著改天一起再出來玩兒。小白給人的感覺就倆字,舒服。這和只在角落里拉著自己認識的人聊天的老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后來我才知道,當老王還在因為恐懼,不敢在工作小組里發表意見的時候,小白已經成為整個部門的銷售冠軍了。當老王還只和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小白早就約到剛認識的姑娘一起逛街,交流搭配的心得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天生會羨慕那些優秀的人。因為當你還在YY的時候,別人早就開始行動。
等你想要追的時候,才發現對方已經跑遠了。
4
看到這里你應該明白,其實認識朋友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每天都在嘗試突破“不敢交友”的屏障,不成為溫水里的青蛙。你應該正視自己的恐懼,通過持續的“揮桿”(主動交流)行動,不斷和舒適感做斗爭。
比如我每次主動去認識一個朋友,我的朋友圈多了一個人,而我能得到的信心卻是成倍計算的。如此反復,當堅持至今700多天以后,我認識了非常多有趣的朋友,也讓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自信。
這就是為什么你看到身邊的“社交達人”會認識很多人。因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say hi,和每個人都能聊上天。直到有天我反應過來以后,交朋友對我來說,也就變得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了。
另外,我最大的體會之一是,即使在這個過程中再遇到尷尬,也沒什么好怕的。
反正世界這么大,我換一個人認識就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