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是昨天的續。因為偶然發現了陳平墓,在墓碑上看到為他立碑的人是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于是搜了下百度百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特地記下分享。
原文的分割線
畢沅于雍正八年(1730)出生于鎮洋(今江蘇太倉),幼年失父,由母親張藻養育成人,深受其母的熏陶。后至蘇州靈巖山,拜沈德潛從學。
乾隆十八年(1753),順天鄉試中舉。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舉人身份,授內閣中書,撰擬、結寫詔令。后來入值軍機處,擔任素有“小軍機”之稱的軍機章京,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畢沅參加會試。會試分三場,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四月發榜,畢沅榜上有名。能否登科,還得看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試。殿試時間為一白晝,未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會試中選的人,不敢松氣,緊張地準備,以期考中。
四月二十五日夜,畢沅與同僚諸重光、童鳳三在軍機處值班。他們三人都通過了會試。明日就要殿試了,諸、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考試,讓畢沅一人值班,說:“我倆書法好,可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作非分之想了,替我們代勞吧!”殿試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畢沅見二位同僚如此講,也就答應了。當夜,陜甘總督黃廷桂關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轉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翌日,殿試開考,地點在太和殿的丹墀。
殿試的內容是經史時務策一道,讀卷大臣(即評卷人)于考前一日在文華殿密擬,緘封呈皇帝閱。發下后,讀卷大臣同赴內閣,在監試御史的監督下,內閣中書用黃紙謄寫。晚上,傳集工匠,在內閣大堂刊刻印刷。護軍統領帶領護軍校等在內閣門外嚴加稽查。次日凌晨印刷完畢。考卷送至太和殿,諸考生列隊跪受,然后回到各自的試桌答題。畢沅打開試卷一看,時務策正是策問新疆屯田事宜的。他胸有成竹,揮筆立就。
第二、三天,諸讀卷大臣在文華殿閱卷。畢沅的楷書不太好,但立論高深,倍受讀卷大臣的關注,列為第四名。第四天,乾隆帝在中和殿聽讀卷大臣讀卷,對畢沅的卷子極為欣賞,擢為一甲第一名。諸重光得了一甲二名,即榜眼。而童鳳三位列二甲第六名。當諸、童二人得知畢沅那晚的事后,無不嗟嘆。
僥幸的分割線
因為自己書法不行,難以在殿試上奪冠,因此答應同僚代值夜班,結果誤打誤撞押中作文題,得了全國高考總狀元。這樣的故事在任何時候聽著都覺得怪離奇的,然而真的發生了。只能感嘆古人那句:“運去黃金失色,時來鐵也生光”,是人生至理啊。有時候光有才學努力是不夠的,需要一丟丟小小的運氣。
畢沅此人除了仕途經濟,也頗通金石地理,尤其喜歡發現并給古跡蓋戳。任陜西巡撫期間,不但給陳平墓立了碑,還發現并認證了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在兵荒馬亂中被丟荒的泰陵,題字照例是:“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陜西巡撫畢沅敬書”。其他被他認證的不知還有多少,也算為今人的考古做出了一些貢獻。以后去古跡游覽時可多多留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