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網出現故障,校園網例行通知。通知短短幾行,內容中卻出現了本不該有的歧義,“剝奪”了讀者知曉那些話“本來面目”的權利。
(這篇短文不含有披露、吐槽、諷刺或其他類似情感。只是單純地由事而發,及倡議。)
大家先讀讀通知內容:
關于教育網線路出現臨時中斷的公告
4月13日下午4點半左右,教育網出現中斷。學校網絡中心積極聯系相關單位處理,確認為XX大學重要設備出現故障,導致XX所有高校教育網線路均出現故障。在XX大學網絡中心的積極處理下,于4月14日下午2:40恢復正常。
整個中斷過程持續了大約23個小時,中途出現過偶爾通暢的狀況,由此給大家帶來的不便,請諒解!
第二節,我讀出的是:中途出現的偶爾通暢給大家帶來了不便。這是典型的詞不達意,引起歧義。雖然不是多大的事,但這給我們一個提醒:把話說清楚,表達準確,真的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科研交流中,郵件是最常用的一個工具,發郵件之前再通讀一遍,是否把事說清楚,是否有歧義,有錯字?不經核讀就發送,可能發送后才發現內容有不當之處,還得再費勁發一封道歉解釋。給人增加麻煩,留下不好的印象。不核讀不發送,是研究生需要培養的習慣。
對我們個人而言,日常交流現在多是微信語音,更要準確精煉。不然,55秒的語音發過去,對方沒搞清楚事情,再給你打電話過來,那就難堪了。我個人是不喜歡用語音的,文字有給人一目了然的功能,比語音節省時間。
最后說明一下,這篇短文并不針對任何部門或個人,只是想通過這個例子,提一個“準確表達”的倡議,還讀者/聽眾那句話的“本來面目”。
謝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