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遲到的一月書單。中間夾著春節假期,然后一晃就到了2月中旬。
2019年的第一個月,我讀了8本書。對于我自己而言,算是開了一個不疾不徐的好頭,希望接下來的每一個月份,都能hold住這個節奏,堅定而放松地一直讀下去。
你們讀了哪些書呀?歡迎在文末留言與我分享呀
01. 《夜航西飛》丨[英] 柏瑞爾·馬卡姆
柏瑞爾終其一生是自由的,起碼她的靈魂是。
無拘無束,像同她一樣在非洲大陸肆意生長的一切生物。
她是一個白人姑娘,4歲跟隨父親來到英屬東非,并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最可貴的20余年。就如譯者陶立夏所說:
“這個被非洲領養的白種姑娘,是個靈魂的混血兒,這個特殊身份讓她逃脫了西方世界的規范束縛,又擁有非洲無法給予的現代教育和飛行技術。”
她灑脫不羈,永遠做著自己最為熱愛的事情:比如訓練賽馬,比如駕駛飛機。《夜航西飛》某種程度上算是她的自傳,在這里可以窺見她最為精彩、磅礴的前半生。
讀這本書,你甚至無需事先知道她究竟是誰。這不重要,因為她的經歷本身已經足夠傳奇,那些世人所看重的頭銜、虛名,于她,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我喜歡她筆下壯麗包容的非洲,喜歡她照片中美麗英氣的外表,喜歡她在獨自飛越太平洋時對于“孤獨”絲毫不遜于哲學家般的感悟:
???可能等你過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卻發現了解別人勝過了解你自 己。你學會觀察他人,但你從不觀察自己,因為你在與孤獨苦苦抗爭。 假如你閱讀,或玩紙牌,或照料一條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對孤獨的厭惡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樣理所當然,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就不會費神創造什么字母表,或是從動物的叫喊中總結出語言,也不會穿梭在各大洲之間——每個人都想知道別人是什么樣子。 ?
02. 《小說餐桌》丨[美] 黛娜·弗萊德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冊子,靈感來自于作者黛娜的畢業設計。
黛娜把50本小說中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美食都烹調了出來,然后根據小說中的場景進行布置并拍攝。把這本書攤開,右邊一頁是黛娜的美食照片,左半部分是小說和對應的段落摘抄。黛娜非常細心地順帶科普了每本小說創作背景、小說作者的創作趣聞等等。
對于我來說,這本書還有一點非常棒:在書的最后幾頁,出版社附了一個譯本推薦表。我覺得翻譯質量對于一本書來講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一本書有很多不同的譯本,我看書之前都會特意去查一下哪個譯本讀感會好一些
???閱讀和飲食是一對天生的伴侶,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閱讀是消費,飲食同樣也是消費,兩者都令人感到舒適、放松,都能起到滋養的作用,也都是極大的享受。它們會令你精神振奮或者昏昏欲睡,大部頭的書和大餐都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 ?
03. 《如父如子》丨[日] 是枝裕和
一邊是6年的養育之情,一邊是血濃于水的生育之情,你會選擇哪一邊?
《如父如子》便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只不過,需要做出選擇的,并不是兩個被抱錯的孩子,而是兩家父母。或者說,其實只是外表光鮮亮麗、城市精英,內心深處卻對父愛抱有負面情緒的野野宮良多吧!
感情這種東西,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整個事件中,小孩子是無辜的,大人也是無辜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成長與釋懷呀!
看完了小說,去看了同名電影。還是小說的描寫更為細膩,情節也更為飽滿富有張力。p.s.:福山雅治真的好帥??
???很長嗎?撫養慶多的六年,與琉晴分開的六年。究竟應該選擇哪一邊?說到底,這應該由父母來做選擇嗎?
但是,毫無疑間,慶多也好,琉晴也罷,都是這人工林中的知了。因大人們的干涉,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知了的幼蟲應該從哪里起飛,又該飛向何處呢? ?
04. 《菊與刀》丨[美] 魯思·本尼迪克特
說起日本文化,必然繞不開的便是《菊與刀》這本書。只不過,這并不是日本人對日本文化的闡述,而是由一位美國人站在戰后的太平洋彼岸,審視這個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殘忍的戰爭之一的國家,并探討其民族性。
書中的有些剖析和解讀比較有借鑒意義。比如我從中了解到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充滿了雙重性格的民族,為什么發動了那場慘絕人寰的戰爭,以及為什么日本人自殺率很高等等。
不過,介于這本書書寫時的特殊背景和歷史時期,今時今日的我讀起來感覺書里的
很多內容是站在“美國正確”的視角下,去探尋“戰犯日本”為什么錯誤,并不是一個比較中肯的角度。誠然,日本對東亞各國人民,尤其是對于我國所造成的嚴重傷害千秋萬古都不可抹去,但我不太喜歡把任何一個民族過度“符號化”的文獻。每個民族都是鮮活的,我們要銘記我們該銘記的,仇視我們該仇視的,憤慨我們該憤慨的,譴責我們該譴責的,捍衛我們該捍衛的,也要敞開胸襟更加立體地去了解我們該了解的。
05. 《番茄工作法圖解》
書中介紹的“番茄工作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治療拖延癥。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是計劃→執行→記錄→分析: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列在to do list上,然后每天早上從這些待辦事項中挑出今天要做的事,列入今日to do,并預估番茄鐘(25分鐘一個)。
還有一點我覺得比較關鍵,但作者沒有展開細說,那就是對大任務進行分解拆分。很多時候我們拖延,是因為我們面對大任務時感到無從下手。我覺得可以將大任務進行拆解,知道拆成一個個以25分鐘為單位的可執行的小任務。
所以,我打算這樣運用番茄工作法:
收集任務→拆解任務→分配任務→執行→記錄→分析復盤。每天結束時的分析復盤也很重要呀,可以幫我們回顧一整天哪些沒有做到位,哪些做的很棒可以復用。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簡單說,就是列出你當天要做的事,設置25分鐘鬧鐘,然后從第一件事開始。此外還要有每日回顧、做每日承諾、控制中斷、預估要花的工夫等。 ?
06. 《談美·談美書簡》丨 朱光潛
看朱光潛先生娓娓談美,是一種精神享受。
先生從“什么是美”著筆,循序漸進地談著藝術與人生的不同,美與實用主義的不同,美與科學精神的不同,美在不同人眼中的差異……最終又落回到人生與藝術的關系上。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特別贊同朱先生的這句總結。
藝術、美、人生,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你用怎樣的態度生活,你的生活就會是怎樣的。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有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
07. 《城南舊事》丨 林海音
這是一本“致童年”。
大多數人喜歡悵然地致青春,可同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我們至純、至真、至無邪的那段時光,也值得我們去緬懷呀!只不過,隨著成長,隨著童年里周遭的人、事、物的變遷與消逝,我們大多數人對于童年的記憶,已經零星了。
可是林海音卻深刻地記得。她在書中,回到了老北平,回歸到了那個乳名喚作“英子”的爛漫女孩,給我們慢慢地敘說著她小時候的人、事、物。此間含著的,不僅僅是一份對童年的追憶,也是她深深地鄉愁呀!
她筆下的北平,尚沒有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國恨家仇,只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不疾不徐地為我們展開那不染纖塵的畫卷。那里是她的精神故鄉,也是她的靈感繆斯。
像很多小伙伴一樣,我小時候就讀過這本書。只不過,那時尚且不識愁滋味,看的時候走馬觀花看熱鬧一般,并沒有很深的感慨。
而今再讀,字里行間更多的體味到了一種唏噓:時光那么殘忍,一層層褪去了我們的天真爛漫,可又留給了我們什么呢?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會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
08. 《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
1月臨近尾聲,突然發燒+重感冒,頭痛鼻噻到完全看不進嚴肅一點的書,于是便順手拿了這本翻了看。
嗯,夠甜,夠暖,夠放松。
這樣一本碎片化秀恩愛的書,能在豆瓣上擁有8.0/39738人次評價的成績,我想大概是因為它恰巧集中了少女們和老阿姨們一點點封存起來的額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向往之心吧!
我非常欣賞作者喬一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都是切實生活過的人,知道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如意,可在喬一的筆下,卻讓人覺得有諸事順遂般的美好。
并不是生活更偏愛她,而是她能在其他人看來糟糕、抱怨的事中也發掘出小確幸來。
畢竟,生活已經很難了,何妨讓自己飄一些?
???很多人都說成長殘酷,恰恰相反,我覺得成長是世界上最最美妙的一件事——永遠有希望,永遠不怕輸,那么多的絢爛風景,只有長大才能摸得到。 ?
以上就是我1月讀到的8本書了
你讀了哪些書呀?
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