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的本質是改革,扶貧的范圍有多大,改革的范圍就有多大。而改革的本質是重組要素,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就是能否把所有拆下來的要素都放在安全的地方。扶貧攻堅就是用一副拼圖的材料再重新拼一副圖。第一書記的水平并非體現在新拼圖有多么的鬼斧神工或者價值連城,而是能夠在“一塊都不能少”的前提下還創造增值。
問題是未被滿足的各方需求所引發的癥狀。搞清楚需求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在中央的、市委的、區委的、街道的、扶貧單位的、村集體的、村民小組的、當地大戶的、貧困群眾的以及有關部門要求和需求的條件約束下找到的解決方案,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最優解。在這些約束條件中,中央的、市委的、區委的、扶貧單位和各有關部門的是外因,需要因勢利導,而村集體的、村民小組的、當地大戶的、貧困群眾的是內因,需要因地制宜。這是對需求的兩個分類,也是開展扶貧工作時必須要堅持的兩點原則。
下鄉伊始,借著單位提供的東風,起手就快速醞釀了三件大事,第一要組織“花生文化節”,第二要籌建“微信公眾號”,第三是要推廣“大果榛子種植”。借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市第一書記下鄉扶貧的有利時間窗口,借助九位第一書記及其所在單位的助力加持,通過文化節可以有效地整合農村資源、提升產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地域客流量和關注度;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快速打通農產品、文化和環境資源從線下到線上的信息渠道;通過鼓勵推廣享受國家種植政策補貼的“大果榛子”,快速填補國內干雜果市場的需求空白。然而很快,不遵循“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原則的解決方案就體現出它的一廂情愿。
扶貧就像打滾子,任何戰術都必須基于手里的牌來制定;扶貧就像打滾子,輸贏在于能否應對好對門和對手的訴求。前者就是因地制宜,后者就是因勢利導。現在想來,因為花生節沒有因勢利導,公眾號和大榛子沒有因地制宜,所以最終落得曲高和寡,無疾而終。
經過六個月的沉淀,在這兩點原則的作用下,思路已然清晰了不少,也許一個適于當下的解決方案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找準剛需內核
就像產品必須服務于用戶,扶貧也必須基于滿足特定貧困群體的特定需求。在貧困的廣大農村,脫貧的需求其實是廣泛存在的,而所謂的特定需求是指那個有明確動機、有啟動對象、有資源基礎、有經營潛力、具備代表性和可復制性、能夠被控制的剛性痛點需求。以這個剛需內核作為發力點,才不會讓第一書記陷入獨舞的尷尬境地。
撬動供需雪球
扶貧就是創業,還是幫助別人創業。創業最忌諱的就是貪多嚼不爛。找準產品定位、整合單品供應鏈、推出單品爆款SKU、塑造品牌迭代拓展,這個是一個相對穩妥的經營模式。模式的關鍵在于撬動供需雙方的對接,靠單品質量和扶貧名義創造粘性。過程中,除了產品品質之外,撬動的力度也是關鍵,力度重了需方覺得不適,力度輕了難以建立供需間的滾動循環。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單品未爆就開始振臂一呼做平臺,是個高風險的模式,平臺模式規模大、投入高,如果沒有資本的加持和推動,多半不會有好結果的。滴滴美團的模式不是誰都可以學的。
推上坡道迭代
雷軍曾經告訴傅盛:“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于你多強,而在于你要順勢而為,于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打造千鈞之石,找到萬仞之顛是脫貧的最后一步。前期工作做得越扎實,這一步就可以走得越穩健。借助爆款單品,可以有效地積累部分資金,緩解初期運營的資金壓力、可以逐步整合農村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物流資源、可以構建初步的渠道和分銷體系。在此基礎上,對單品模式進行拓展,方向可以是對單品深加工形成不同的口味、品相和營養成分的子品類,也可以通過爆款單品附帶其他品類試吃試銷的模式,推廣其他品類農產品,總之,借助已形成的渠道和品牌優勢,推動原有爆款的復制,讓產品形成千鈞之石。
至此,脫貧的目標應該足以完成,尋找萬仞之巔的問題,待到致富的模塊再去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