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個好的老師毋庸置疑會對學生的成長乃至一生都發揮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幸運的是,在我的生命中就有過這樣幾位對我影響至深的老師。近幾年看過的電影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師生題材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和于謙老師主演的電影《老師.好》。我所遇到的老師們雖然并不像電影里的老師那樣閃耀著至純至善人性的光芒,但卻能深深讓我感受到為人師表的責任心、使命感以及對學生深沉的關愛。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
最早對我產生影響的一位老師是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他也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如果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來形容他是再合適不過了。我至今仍能夠清晰地記起他的容貌。他的個頭不算高,中等身材,帶著一副寬框的眼鏡,儒雅而博學。記憶里的他總是笑瞇瞇的,對待學生的態度非常的溫柔和耐心。對我們只有語重心長的教導,少有苛責,更沒有什么發火的時候,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
但對于我,他的影響遠遠不止于此。可以說,他間接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也是多年之后才理解了他作為一個師者的苦心和高瞻遠矚。
這個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高二,正趕上文理分科的分水嶺。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重點高中,我們的班大部分的學生都選擇了理科,而他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個理科班的班主任。
但自小迷戀文字和偏好歷史的我卻在這個節骨眼,動了學文科的心思。他得知以后,先是找我談了話,痛陳利弊,說服我繼續留在理科班。隨后,他又說服了我的家人讓我接受留在理科班的事實。那時的我,其實尚不能理解這個選擇的重要性,也沒辦法堅持自己的想法。文科班在我們這個省重點學校只是少數,學校的榮譽是靠理科班才能得以維持的。于是,我只能在他和家人的雙重壓力之下繼續選擇留下。
然而,我的內心是非常抗拒這一選擇的,并開始了反抗。我先是向家人和學校立下了軍令狀,如果我去了文科班,一定刻苦學習,非北大不上,試圖讓他們把我調到文科班。但顯然,他們并沒有理會我這一小兒科的做法。我“上書”多次也并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年少的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真正的“無能為力”。
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拒,我高二一整年的厭學心理非常嚴重,加上高二的物理、數學我真的也學不好,我的成績從高一最好時班級10名左右一度下滑至40名之外(全班50多人)。除了我自己喜歡的語文之外,其他的科目成績都差強人意,物理還曾經考過不及格。
到了高三,眼看高考僅在咫尺,我的反抗和斗爭也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我只能以理科生的身份參加高考,我只能接受這個現實。那么就奮起直追吧,至少能讓自己上個大學吧,不能選擇文理,那至少可以自己選擇大學的專業。把分數提上去,才能給自己更多選擇的機會,這是我當時唯一的動力。
所幸的是,最終高考的成績還不錯,雖然離自己的預期差了一些,但至少在一本線之上,我已經很知足了。在所有能選擇的理科專業中,我選擇了醫學,一部分是受到父母都是醫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我認為醫學是所有理科專業里最具有文科性質的學科,學醫至少讓我可以遠離數學、物理這些復雜又高深的公式。
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3年的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生涯讓我身上的“文科細胞”死亡了大部分。我培養起了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浪漫、文藝、文學、歷史這些字眼離我已經很遠很遠了。醫學學習生涯結束,我并沒能按照父母的愿望進入醫院,而是選擇成為了一名醫學編輯(這次的選擇又是一部分尚未殺死的“文科細胞”作祟的結果,因為聽起來還是可以做一些文字工作的)。但基于很多原因,我的醫學編輯生涯也僅僅只是維持了一年多。我便進入了醫藥企業,開始了正式的職場生涯。
回顧這一次次的選擇,我認為,最初的文理分科的選擇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次,這一次的選擇決定了我人生的主基調——人,應該是理性的,邏輯的。現在的我也很享受這樣的生活和人生。
因此,我對高中班主任有很多很多的感激,我很感激當初他替我做的留在理科班的決定,很感激他沒有理會我小孩子氣的“抗爭”,很感激他三年中都一直讓我做他的語文課代表,并給了我一些普通學生沒有的“特權”(比如讓我給同學出作文題,給我的作文打高分之類的)。
然而,畢業至今已有15年余,我卻沒有再回過學校一次。好幾次的高中同學聚會我都錯過了,也沒能親自再當面去感謝過他。這是作為學生的我的一個遺憾。我想,也許等我的孩子大了之后,我會帶他們回去,自豪地告訴他們我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好老師,也會告訴他們要好好聽老師的話,老師是會永遠愛著自己的學生的。因為,這就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