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灣一笑
讀到《佛陀傳》第303頁時,我的心快跳出來了。佛陀對于碗的見地同海德格爾對于作品置造的解釋如出一撤。
碗看深一層,實有水的存在,火的存在,熱力的存在,空氣的存在,這些都是燒制成碗過程中元素的參與,還有陶匠工巧技熟的一雙手引入他的意識參與,烘爐和柴薪,那些木頭來自的樹,樹木生長的雨水、陽光和泥土。這樣看見了令一只碗生起的千萬相互切入的元素。
海德格爾認為作品存在本身具有置造的特性。一件作品從作品材料那里,諸如從石頭、木料、鐵塊、顏料、語言、聲音等那里,被創造出來。
說穿了也沒什么值得驚訝的。驚訝的地方在于他倆對事物本源探索的邏輯幾乎一模一樣。不知道海德格爾有沒有了解過佛陀的佛法。
佛陀用一只碗互依的元素來解釋碗不能獨立存在,它只可以與其他一切法互依而存,即相互切入,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翱铡币惨虼硕穑按耸且虮耸恰?,碗沒有個別獨立的自性。也就是無自性,沒有獨立存在的自體。佛法里的“空”也就是指空無自性。沒有個體的存在。
海德格爾用了相同原理但是順序相反的置造。認為作品的存在在于建立一個世界,用那些材料置造一件作品包含一個世界的建立。
神廟作品由于建立一個世界,他并沒有使質料消失,反而讓質料出現,使它出現在神廟作品的世界的敞開領域之中。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頭的碩大和沉重、木頭的堅硬和韌性、金屬的剛硬和光澤、顏料的明暗、聲音的音調和詞語的命名力量之中。
作品回歸中讓其出現的東西,稱為大地。立于大地之上,建立一個作品一個世界。作品把大地挪入一個世界的敞開領域,并使其保持于其中。作品讓大地是大地。這也是佛法里說的“如是”
佛陀的“如來”也是如此而來的。
海德格爾由此來說明藝術作品的本源。即藝術作品是如何置造的。
兩者原理相同,用法不同,一個逆行闡釋“空”無自性,一個順行置造作品的存在。
兩位大師的思想高度吻合。
“空”無自性和存在對于個體而言,那其實都是可以用的。我們也不需要一定要取舍其一。而是在不同的時候選擇其一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