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這樣定義“智商”這個概念的:腦子里有多少個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這個定義還有下半部分,我留在稍后一些的討論中再說。先看這前半部分,四個關鍵詞“清晰”、“準確”、“必要”、“多少”,我們生活中發生的許多分歧,限制我們準確認識事物的原因,都和這四個關鍵詞有關!
一、清晰
坐在賭桌邊的賭徒,每一次下注,輸與贏的概率都是50%,一個賭徒連續9次下注都輸了,他滿懷信心地壓上第10次賭注,因為他覺得連續9次都是輸,第10次贏的概率一定要大于50%。可關于概率的正確概念恰恰不是這樣的,每一次下注的輸贏概率都是一樣的,都是50%,第10次下注的輸贏概率不受以前9次下注結果的影響,依然是50%。
這就是生活中概念不清晰導致有人做出錯誤決策的例子,如果對于每次下注的輸贏概率均為50%這個概念有著清晰的認識,人們在決策的時候會減少多少錯誤啊!如果對于概率有清晰的概念,這個賭徒應該不會押上第10次賭注,或者,根本就不會參與賭博這個事兒。
二、準確
概念是否準確對人也非常重要。以前我一直以為“智商”是固定不變的,它是一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的量化表現。我們常常說別人“被智商限制死了”,不僅取笑別人,其實我們也在心中這樣看待自己,比如玩兒股票、基金、投資什么的事兒,那一定是比我智商高的人才能搞得懂的事兒,我還是老老實實掙自己的工資吧。這樣的思維方式,確實導致我的很多選擇“被智商限制死了”!
經過李笑來的點撥,我才明白原來“智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回答一套設計好的問卷,就能測試出一個人的智商,而且這個智商數字還終生管用,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智商是一個人的“硬件”,那就相當于電腦的CPU,低級別的CPU處理任務的能力差,是因為相同面積的CPU中主管電路開合的“神經元”數量少,通過縮小開關電路的體積,減少開關之間的距離,人們可以在相同面積的電路板上安裝更多的“神經元”,電腦的CPU以每18個月處理能力翻一番的速度迅速提升著處理能力,現在一個手機中的CPU的處理能力都要比早期的超級計算機強大。
人的腦容量是差不多的,表現出智商不同的原因是相同面積的大腦皮層中神經元數量的差異。而腦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神經元的數量是可以通過刺激和訓練增加和激活的,通過各種用腦練習,人腦這個CPU的處理能力同樣是可以提升的。
在CPU相同的情況下,電腦操作系統的不同也是電腦處理能力的重要條件。從win95到win98、winxp、win7、win10,每一代操作系統都對前一代系統的不足進行了改進,同時增加新的功能。人也可以通過學習,為自己的操作系統中增加新的功能,有的人甚至可以升級或者干脆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統,因為操作系統不就是腦子里的概念嘛!隨著概念的更新換代,運行在大腦這個CPU上的操作系統完全可以升級甚至更新啊!
即使CPU和操作系統都不變,我們還可以給自己安裝上不同的軟件,讓自己具備處理各種不同任務的能力。學習概率學的知識,可以讓人更加清晰地看待概率問題;學習經濟學知識,可以讓人擺脫情緒和表面現象的迷惑,更加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原來面目;學習藝術,可以讓人增加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
你看,不論是刻意做大腦體操,刺激大腦激活更多的神經元——升級CPU;還是更新大腦中的各種概念——升級操作系統;或者是不斷學習新知識——為大腦安裝不同功能的軟件。這三個方式都能有效地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不就是“智商”提高的表現嗎?由此可以得出,“智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樣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如果腦子里沒有形成“智商”可以改變,尤其是可以提高這個準確的概念,那我一定會“被自己令人著急的智商限制死了”!被自己那點兒可憐的智商困在永恒的當下,永無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