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提問:朋友念了博士,但是一心只想說相聲,這個博士是不是白讀了?
恐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與作者相同:是有些浪費哇!但回頭一想,似乎不太對勁:我為什么下意識的作出這一判斷?除了現在流行的價值觀“follow your heart”之外,似乎還有些更深層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細想。
博士學位的價值和意義究竟何在?
兩個點解釋:
第一,這一學位的價值,在每個人眼里輕重懸殊;
第二,某件事情對于個人的意義,需要放在整個人生環節討論。
下面分開來說。
第一點,價值判斷差異,因為效率不同。
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什么事情“白做”,是因為我們對于做某件事情的“投入、產出”有個價值是否平衡的判斷。當我們覺得我們放在分母位置的“投入”極大,結果“產出”只有一丟丟,我們自然就會產生“白做”的感覺。
以問題中所言“讀了一個博士,結果只想說相聲”,是因為我們認為“博士”這一投入,對比“說相聲”這一產出,前者是遠大于后者的。這里先不討論“說相聲”對于當事人的價值大小,我們且看“讀博士”這個投入的價值判斷,是否每個人都那么高?
可能對于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從研究生到博士,如果想挑一個好點的學校、導師,至少要提前一年做功課、做準備,而且還得做好連續三年考不上的持久戰心理準備。而對于某些少部分人,完成博士學業就如同從小學二年級升入小學三年級那般輕松自然。
念個小學而已,你還不允許人家愛好踢足球?
拋開極少天資聰穎的個例不談,我相信這個比例是極低的,遠遠低于那些天賦其實只在中上,然而效率極高的人群。扣心自問,在迄今為止的人生中,我們有多少次真的是竭盡了自己全部的才能,奮不顧身一搏?哪怕走到了某幾處瀕臨絕境的死角,也似乎能依靠那突然蹦發出來的“聰明才智”以及一點點幸運,化險為夷。
那么我問你,如果能夠持續保持身處絕境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全力以赴,你學習、你工作的效率會如何?
以大多數人聰明的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努力。
然而包括作者在內的大部分人,恐怕都不是缺少那點才智,不過是沒有真正狠心的去逼迫自己,去提高效率。
當我們終于在與世界的“和平共處”中,逐漸淪為庸碌人群的一員,卻突然看到人原來還有如此任性的選擇,還有如此精彩的活法;然而我們已經很難理解,高效率之人自由選擇、體驗更豐富人生的游刃有余。
第二點,人是人生環節的總和。
我們來看分母“說相聲”。
客觀來說,“讀博士”對于“說相聲”這一工作,恐怕是沒有什么專業上的助力的。因為隨著學位的提升,所研究的、所學習的方向會更深入,同時也更狹窄,狹窄到對于日常生活的工作沒有什么指導意義——哪怕博士專業念的是語言、文學這些看似與“說相聲”有某種關聯的方向,這種關聯只會停留在字面理解。
但是人生并非用一個博士專業、一個相聲行業就能描述的。
一個人站在我們面前,所呈現的是這個人所有經歷的總和。
站在第三人的角度,我們無法知道哪些事情對于組成他這個人更為重要,所以也無法評述,“說相聲”這個分母,相對“讀博士”就是一個低價值的產出。
以作者的職業發展為例,本科是念工科的,然而研究生之后卻從事了律師工作。我可以毫不猶疑的告訴你,我之前本科的專業學習對于我現在從事律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是我自己能夠肯定,如果沒有本科學習工科的經歷,在找工作的時候不會促成我去從事律師這一決定。
所以人生某些環節,未必對你人生的下一個環節有什么助益,不論是在外人看來還是你自己評判。但是這些環節,人生經歷,必定塑造了你的人格,集合成當前的你,支配著你對當前的時間、環境作出應對和選擇——哪有什么白費。
個人公號:吳皓的備份,期待我們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