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姆的這本小書看到網上有人推薦,于是買來看看。不是很厚的一本,花了幾個小時翻完。
主要三個部分的內容:
? ? 第一部分主要講了毛姆對于閱讀這件事的理解,怎么去閱讀,如何去評判一本小說的好壞,以及對于暢銷書的理解。
? ? 關于閱讀,怎么去評判一本書是不適合你。用作者的話說:無法給你帶來享受或共鳴的書,就是對你沒用的書。(當然考試類的教輔書除外哈)。也沒必要太在意評論家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這個很難達成一致,一本書的價值只有你自己能做出判斷。
? ? 閱讀也沒有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特別是對于小說類,有很多渲染和鋪墊的內容,可以大致瀏覽,簡略跳過,對情節的發展無關宏旨,很多作者也是為了稿費增加字數的手段罷了。
? ? 一本優秀的小說一般包含以下幾點:
? ? 1、主題通常是大眾所感興趣的,觸及人們的普遍心理,能感染普羅大眾。
? ? 2、小說主題所激發的關注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是隨著某個熱點話題的熱度褪去而失去價值。
? ? 3、情節不能偏離故事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要呈現主題之外,還要做到順其自然。
? ? 4、人物的個性要鮮明,其語言和行為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邏輯、生動準確、簡明扼要。
? ? 5、一個好的故事,足夠吸引人,因為人們就是喜歡聽故事。
? ? 第二部分主要講了毛姆對于哲學類書籍的理解。作者對這一類的書籍評價頗高,他認為唯有哲學類書籍從不讓人失望,它無窮無盡,值得人們上下求索;它豐富至極,如同人的靈魂;它隱秘而偉大,蘊含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知識。同時他也提到沒有一本書是萬能的,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多讀書,盡可能地找到和你的個性和氣質相符的書籍。
? ? 我個人比較在意第三部分的內容,這也是我買這本書的初衷。這部分毛姆主要介紹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名著和他們的作者。這其中又以作者的生平介紹為主,雖然不及人物傳記說的詳細,但也可以有個大略的了解。這些名著為何能歷經百年暢銷不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還跟它的寫作年代和寫作背景有關。比如簡-奧斯汀的作品為何從來沒有男人之間的社交內容;《傲慢與偏見》里面的對話為啥不像日常口語交流那樣自然;為啥《紅與黑》里出生于權貴之家的馬蒂爾德的描寫不像上層社會的人等,這些都跟作者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去理解這些名著。19世紀是個群星璀璨的年代,誕生了那么多偉大的作家和文學作品,他們的生平讀來也令人唏噓。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