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資料收集
私教行業觀察——via陳柏齡
1.傳統健身房之痛
健身行業的革命從2014年起,進入一個蓬勃發展期。大大小小的健身工作室,以及越來越多私人教練走上互聯網開始自我營銷,還有各種新型健身創業公司的興起,我們可見端倪。相對地,傳統商業健身房模式的似乎走入死角:
銷售健身年卡本質是上租賃未來一年健身房的使用權,采用預售模式,利用人的沖動消費購買年卡,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人買了年卡卻不會來健身房幾次,等于放棄了你花錢買來的使用權。運營者實際上通過這種模式來賺錢。
但是實際健身者的需求有四類:運動裝備、補劑、健身指導、健身場地。為什么很多人來了健身房一兩次就不來了呢?因為健身房沒人指導顧客,健身房的私教太貴了。傳統健身房售出“年卡”后,卻沒有真正做好教學,顧客無法不花錢或者低價學會健身,然后本來一個可能長期健身的顧客就放棄了學習,以后再也不考慮去健身房辦卡了,因為他覺得辦了也不會去訓練。所以整個健身行業的人,大部分時候就只能從一個顧客上賺到一張年卡的錢。然后,損失了他購買運動裝備的錢、運動補劑的錢、運動指導的錢,還包括未來長時間周期內,從這個人身上能夠獲得的健身消費。
2.健身工作室的興起
大部分的健身房中,私教課程收入的70%—85%都歸健身房所有,剩下的那15%-30%才歸私人教練所有,有眼界和有客戶資源的教練不再愿意為健身房打工,而選擇自己開設健身房,或者開設健身工作室。目前健身培訓行業十分混亂,教練的認證資格含金量不大,還有一些教練為銷售疲于奔命,而無法去專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造成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一切諸如此類的傳統健身房殺雞取卵式的商業模式,可能造成在未來中小型的健身房很可能變成單純的場地提供商,教練會逐漸脫離于健身房的控制。
健身房靠提供私教服務和健身場地賺取利潤,而健身工作室則提供比健身房更優質的教練、更高水平的教學以及更私密化個性化的健身服務。健身工作室的成本不高,少了那些傳統健身房高昂的場地租金、裝修成本等等,解放了那些優秀的教練的生產力,一個工作室一般由3~5個有從業經驗的教練組成。
3.來自20個城市的健身行業現狀調查
在教練方面,調查的結果基本上都指向以下 7 點:
- 健身房教練偏年輕化,各個城市調查顯示的教練平均年齡基本在 24-28 歲之間。
- 健身房教練平均學歷不高,各個城市調查顯示中專和大專學歷的教練占了一個較大的比例,而研究生以上學歷極少。
- 健身房教練專業性普遍不強,懂得的專業知識不夠多。
- 健身房教練創新能力不足,對于會員的需求比較難以具有針對性地滿足。
- 健身房教練薪水不高,收入以銷售提成為主,業績壓力大,收入不穩定。
- 健身房教練跳槽現象和轉行現象明顯,不少調查者指出許多從業者只是把教練當做一項過渡性職業。
- 教練的培訓認證比較混亂,許多教練持有不同培訓機構的相同認證。
在健身房方面,調查的結果基本都指向以下 4 點:
- 健身房盈利模式單一,以販賣年卡和私教為主。
- 健身房管理者水平普遍不高。
- 健身房無法為教練提供好的職業發展和職業培訓。
- 健身房會員流失率高且健身房放任會員流失。
消費者角度來看
陳柏齡發布的《健身行業小調查》的問卷,已經有 1400 余份樣本,其中有 54% 的調查者對目前的健身行業最不滿意的是“難以找到好的教練”,以及“難以快速地入門健身”。
4.健身行業的互聯網化
模式1:健身社區
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只做健身社區或者健身交友的創業者。因為這不是健身者的剛需。如果一個健身平臺既不能提供優質的內容,又不能滿足健身者的訓練需求,我不知道健身者憑什么留在這個平臺上。它沒有核心的競爭力。如果僅僅是健身交友,那么其他的論壇、網站、平臺、QQ群也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些提供尋找教練和健身指導的健身創業公司,能把健身的社區做得更大、做的更好。對他們來說,做社區或者健身平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刻意為之的事情。因為他們掌握了健身用戶的需求。睿健時代、人魚線VS馬甲線、KEEP等平臺都是如此。
模式2:網絡健身指導
我認為健身的指導分層可以分為三種:我帶你健身,我教你健身,我教你自學健身。
目前網絡APP健身指導的形式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操課”的形式,屬于“我帶你健身”。我預計很長時間內,網絡APP健身指導都會以這種形式為主,典型的就是“NTC(Nike Training Club)”“keep”、“fittime”、“火辣健身”這樣的APP。它們都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網絡健身視頻課程,帶沒有基礎的人進行健身鍛煉。本質上是動作指導,而非理論教學。
這種網絡健身指導形式,與“鄭多燕減肥操”、“腹肌撕裂者”、“腹肌鍛煉家庭版”相比,互動性更強,用戶在訓練后能夠給APP反饋,也能夠和其他的用戶比較,APP的運營者也能夠很迅速根據用戶反饋,優化自己的訓練課程。但是我認為,這些APP課程和網絡免費的健身操視頻在本質上區別不大,它們面對的都是未入門的健身者,其實就是代替了健身房“團體操課”的功能。
入門的健身者,一般不會考慮使用這種APP健身課程進行鍛煉。入門的健身者可以自己給自己制定健身計劃,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教學,有了一個初步的健身體系。是否能夠制定健身計劃,這是入門的健身者和未入門的健身者最大的區別。一旦健身者能夠自己制定健身計劃了,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放棄使用APP給定的健身計劃。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教學,這時候用戶的“粘性”就會從健身指導,往社區方向轉移。
從這個層面來說,這種“我帶你練”的網絡健身指導,是在幫助做大健身市場,吸收不健身人群讓他們轉化為健身人群,但恐怕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點。我很期待,這些APP能夠推出“我教你健身”形式的網絡健身指導課程。
私以為,“我教你健身”才是健身互聯網真正的落腳點。
事實上也有不少的創業團隊在線上開設了“減脂訓練營”或者“腹肌訓練營”,但多數是以QQ群和微信群的形式展開,因為沒有接觸,所以我不了解這些線上訓練營的具體運營情況和學員的訓練效果。
對于這種形式,我思考更多的是: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在大規模教學中保證每個學員動作的規范?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學員的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如何有效地教學以及如何及時接受學習者的反饋?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能夠產生更好的用戶體驗?這些教學過程中是否有能夠產品化的環節?
如果以上的問題都具有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覺得線上健身指導才具有規模化的潛質。
模式3:幫你找健身房和團體課
以前北京還是上海似乎有想將整個城市健身房進行資源整合,只要你購買某個公司的卡,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去這座城市所有的健身房訓練。但是后來這個模式做不下去了。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最近有不少APP重新開啟了這種商業模式。有的APP稱只需要一個月99元就能夠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二線城市的多家健身房或者工作室任意選擇課程進行訓練。目前僅限于瑜伽這類團體課程,費用中不包含健身房器械區的使用權。
許多在健身房鍛煉的女性主要的健身都是在操房進行的,她們辦健身房年卡的目的就是為了每日的團體課程。這種模式抓住了這部分用戶的痛點,她們能夠花更少的錢,從更多的課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進行預訂。健身房也能夠從APP獲得更多的客流量,從而引導她們進行二次消費、三次消費。
這種模式對創業團隊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為需要大規模地與商業健身房、健身工作室開展合作。
模式4:找教練
“約教練”“叫練”“找練”“跟誰學”這些APP或者平臺從名字上就已經說明了它的運營模式:幫助會員找教練,幫助教練找會員。教練可以在平臺上發布擅長領域和收費標準,并公布自己的私人電話,而消費者則可以在平臺上找到自己滿意的教練。課程結束后,消費者可以給教練評價和評分。
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商業健身房教練必須依附于健身房才能販售私教課程的形式,讓教練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平臺推銷自己。但恐怕健身房的經營者并不一定樂意看到教練能夠跨過健身房直接推銷自己,因為這很可能讓教練脫離于健身房的掌控,健身房不會同意消費者直接把費用支付給教練。(我妄自推測:大部分健身房的經營者對于互聯網化的健身產品并不敏感,所以未來O2O的教練平臺會在大多數健身房經營者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成長起來,并掌控部分原本屬于健身房的教練資源。還有一種情況是,這種O2O的教練平臺直接與健身房合作,而不是跨過健身房掌控教練資源。這符合于當前的行業背景,但恐怕日后的發展會依賴并受限于商業健身房。)
當前的環境下,教練個人品牌的推廣受限于所在健身房的輻射面積,個人品牌的傳播只能依賴付費的會員。但一旦有了成熟的網絡教練預約平臺,網絡的推廣代替了原先的口碑傳播和銷售工作,教練能夠突破擺脫健身房平臺的限制,也可以專注于提高自己的運動學知識和健身技術,那么有能力的獨立教練和有特色的健身工作室會越來越多。商業健身房恐怕要逐漸淪為像我在《健身工作室是否能取代健身房?》一文所說的“單純的場地提供商”。
這種模式同樣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它能夠給消費者更多的客觀信息,打破了原本私教課程服務和收費都不透明的狀態,同時讓消費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而不是只局限于接觸自己所在健身房的教練。但這樣的模式對創業者在健身教練方面的資源有比較高的要求,如果平臺上并沒足夠多的收費低廉或者技術優秀的教練,那么恐怕很難吸引到大批量的消費者。
在我看來,這種商業模式頗有前景,但是想要做成一個成熟的網絡平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與前述的“尋找團體課程”的模式類似,都對創業者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有很高的要求。它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與健身房合作開展私教教學,或者如何跨過健身房直接掌控教練資源。
目前行業背景下,商業健身房是這種模式的發展關鍵。
模式5: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
我去過福州80%的健身房,作為一個有經驗的訓練者,我進入健身房幾分鐘,就能夠預判出這個健身房的整體氛圍和水平如何。有很多人問我,福州哪家健身房好,福州有沒有好的健身教練。甚至有不少外省和外地的朋友向我咨詢他所在的城市是否有靠譜的健身教練或者健身工作室。我覺得,健身行業,很缺乏一個對健身房和教練進行客觀點評的平臺。所有的健身者都需要像盲人摸象一樣,一家家嘗試和比較,才能夠得出什么是“好的健身房”的結論。
假如有一個平臺能夠讓客戶對健身房進行評價,不僅能夠讓普通人對健身房有所了解,讓訓練者對健身房更客觀地進行選擇,也能夠對整個行業的規范和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就是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
有了能夠預約教練的平臺,有了能夠預約團體課程的平臺,那么做出一個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和做健身社區一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看誰能夠預先積累足夠多的用戶,并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
模式6:線上約人到線下活動
“約運動”“去運動”“動起來”“動力場”,這些APP同樣也從名字上就反映出了他們的模式:線上約人到線下一起運動,線上預約場地到線下活動。
運動者是否必須通過這類APP才能夠約到有相同興趣的人一起運動呢?運動者是否必須通過這類APP才能夠預約健身場所呢?運動者使用這類APP的過程中是否足夠方便和快捷呢?這類的APP是否真的能夠滿足運動人群的需求呢?從目前我使用這類APP的結果來看,我并不抱樂觀的態度。
模式7:健身周邊產品
說到智能硬件,大家想到的就是智能手環。說到智能手環,大家想到的就是心率、卡路里和每日步數。智能硬件是否能夠為健身者和健身行業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東西呢?
一定是能夠的。
但是智能硬件的產品迭代需要時間。
我和虎柔認為,不是出現新的智能硬件去取代已有的健身工具,而是健身的工具被逐漸地智能化。越來越多能夠幫助訓練者分析訓練過程、訓練結果的健身周邊產品出現,幫助進一步提高健身的效率。智能硬件可以替代一部分原本屬于教練的工作。
智能手環、智能稱、智能跑步機、智能劃船機,甚至智能毛巾、智能杠鈴……這些智能硬件最終會形成一個閉環,一個為人體健康服務的智能生態系統。
模式8:線上飲食指導和飲食計劃
真不好意思我漏了這個模式……參考薄荷網。
總結:雖然只是健身行業的私教研究,但是卻有著非常大的借鑒意義?;ヂ摼W的優勢在于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將服務直接在甲乙雙方連接,讓可以有技能的人才——無論你是:健身教練,鋼琴老師,游泳教練,書畫培訓,只要做好小范圍的口碑傳播,能夠直接導入客流給你。免于公司或者組織的對你服務價值的榨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有極大誘惑力的。當然在公司的好處也是有的,經營破產的壓力不需要一人承擔而是由公司背書。
個人想法:如外賣、洗車、等于主體明確的020產業,在搜尋服務的時候只要掃街,看到路邊的餐飲店、洗車店只要過去談合作,直接拼競爭方的市場能力和補貼能力,能不能簽更多店,消費者有沒有更多的補貼,是非常簡單粗暴的打法,如A上面100家店補貼10塊,B只有50家店補貼塊,那么為了選擇的多樣性和實際的利益,消費者必定去選A,那么A就成為這一個品類的唯一剩下來的平臺,是一個拼資源拼資本的玩法。而相對于個人技能出售領域內所有亂七八糟的創業公司來說,第一步找到這樣的人就是非常難,這種東西不像街邊的外賣店,需要花費大把人力資源去搜羅,當然這個搜羅到也是一個寶貴的資產。(在”養車點點“的時候,后臺所有商戶的數據是非常高級別才能申請查看的東西,幾萬家洗車店都是由市場人員掃街一個一個網羅來的,大量的人力、物力)
突然想起來一個寓言是:當人們都在挖金礦的時候,猶太人在金礦旁邊賣水,最后大部分挖金礦的都破產了,猶太人掙了一大筆錢。這么多人要做技能出售的平臺,那我們能不能不做平臺了,專門負責找這樣的人,找到了賣數據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