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α x 能力 x 努力
α是不可控外部因素。比如適合創業的時機,不可控的健康問題,等等。
努力是一個主觀程度,這個屬于可以自我調節的范圍??梢允?b>從0 到 1。
但是有時候再努力,客觀上的成就還是有限。為什么呢?
因為能力,和努力不是一個概念。
能力是各種算法的綜合,乘上知識的積累。能力的范圍可以從0到∞。
人類算法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情緒。比如聽到別人批評后,是開心還是生氣,就是不同的算法。
算法包括:
① 情緒。(性格就是情緒算法的一種)
② 學習力。
①情緒是應對外界環境時大腦產生的一種算法。很多人喜歡說性格,其實性格是一系列情緒的“歸納”。內向的人,也有樂觀開朗的時候。再懶的人,也偶爾會把家里弄的干干凈凈。所以,我現在不太提性格的因素,而是更多的觀察人面對周邊環境時候的“算法”。
是不是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算法。長期的行為,觀察得來一個“性格”的概念。我們沒有為什么分析他為什么不和別人交往。如果深入分析,就會改變“算法”,從而改變性格。
火氣大也是如此?;饸獯缶褪乔榫w算法的一種失控。和身體健康也有一定關系,比如血糖低,人就容易怒。而血糖高,就容易倦怠。知道這一點,血糖低的時候盡量不和人爭論,而餐后血糖高,盡量休息一下別強迫自己。如果到了醫學的糖尿病的程度,就要及時吃藥。但如果清楚情緒是一種算法,就會更理性的對待情緒,而不是找一個“性格”或者“脾氣”這種概念做擋箭牌。
嘮叨也是一種算法失控。強迫重復,讓別人不堪其擾。
保持愉悅心情,樂觀向上,排除不良情緒,是人的算法一部分,是可以通過理性學習改進的,普通的心理學書籍對正常人就會有很多幫助,而不必求助于神秘的教條和儀式。
②學習力有很多工具書可以參考。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覺的把手頭的事情分成輕重緩急,久而久之,人生追求哪些重要的東西,哪些不重要的東西,自然會把握。只是簡單瀏覽,不去深入思考不是改進學習力,每天只刷朋友圈看別人怎么做不是改進學習力。學習力一定有學習→思考→練習→再學習的循環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習“學習的方法”的時候,要分清自己是想“研究”還是“借助”。比如我給你一把刀,是讓你切菜快,但是你不去切菜,而是研究這把刀的工藝,原理等,雖然也精神可嘉,但肯定偏離本來的目的了。(學習要分為目的和手段,二者有很大的區別)。
改進算法之后,知識的積累也很重要。看書除了改進算法之外,也是知識積累的一個手段。但要注意不能長期“相同知識的累積”,留在自己認知的“舒適區”。因為知識的累積有個邊界遞減效應。在一家公司同樣崗位工作五年,積累的東西可能就已經足夠了,不必一定工作五十年。要經常跨學科,“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
只努力,天天看成功學不是改善能力的正確方法。
理性思考才能改進自己的能力(情緒,學習力)。
改進能力無止境(情緒,學習力,知識的累積)。
成就= α x 能力(0→∞) x 努力(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