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現象
記得曾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某個調查機構在中學生中進行了一次最受歡迎的讀物和最不受歡迎的讀物的調查,其中最不受歡迎的讀物當中,《紅樓夢》赫然排在前列。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一方面,《紅樓夢》作為四大名著之首,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是教育部推薦中學生必須閱讀的作品;另一方面的現實是,中學生中發自內心喜歡閱讀《紅樓夢》的少之又少,如果沒有考試作為“要挾”,場面將更加難看。另外,除中學生外,我們的成人世界里,雖然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紅樓夢》這部書,每個人說到《紅樓夢》都可以評價一番,但真正認真讀過的有多少?或者說真正能從閱讀《紅樓夢》獲得樂趣的有多少?對于《紅樓夢》的評價中,有多少是出自自己的閱讀經驗而不是拾人牙慧》
但也沒必要悲觀,還有一個現象足以讓我們寬慰,雖然這種現象可能不是很普遍:那就是,在我們生活的某個時刻,或早或晚,都有想閱讀《紅樓夢》的沖動和欲望,并且也有不少人發自內心地自覺走進了《紅樓夢》的世界。
這足以說明《紅樓夢》是一個偉大的存在。也許正因為《紅樓夢》是偉大的,它才不能在還未成人的中學生世界里獲得發自內心的喜歡。一本偉大的書就是一個世界,有許多的心靈在其中跳動,一本偉大的書是需要一個成熟的心靈去閱讀去感受的。
所以,無論我們喜歡還是討厭,《紅樓夢》就在那里,等待著我們在人生的某一時刻自覺自愿地走進她。但《紅樓夢》的偉大還在于,并不是你想走進就可以走進的,《紅樓夢》所具有的高度注定了想進入她的世界是需要一些條件的。
(二)進入《紅樓夢》的階梯
一定的語言閱讀和欣賞能力,是進入《紅樓夢》的階梯。
我曾看到過“白話《紅樓夢》”的說法,這讓我想到了“白話聊齋”?!鞍自捔凝S”的說法是成立的,因為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用的是文言文,所以《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很多人讀不懂蒲松齡的原著,所以有人把原著文言文的《聊齋志異》翻譯中白話文的《聊齋志異》供人閱讀。
但《紅樓夢》不存在這種情況,“白話《紅樓夢》”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青少版四大名著”,這只是四大名著的“改寫版”或者說“簡單版”,是把里面一些青少年不容易理解的東西去掉了,只留下了主要的相對有趣易懂的部分。四大名著都不可能能“白話版”,因為四大名著都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成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所使用的語言,也是當時的白話文,只是這種白話文,和我們正在使用的現代漢語已有了明顯的不同,所以有些人讀起來就以為是文言文。
概括地說,這些不同體現在語法和詞匯兩個方面,這兩者之中,語法的方面影響較小,影響較大的是詞匯方面。畢竟,《紅樓夢》描寫的世界離我們現在有一二百年的歷史了,從大的社會制度到普通人生活中所看到用到的一切物品都和現代社會有著很大的不同,從而,描述這些事物的詞匯在現代漢語中很多都消失不用了,如果對那個時代的歷史社會了解較少,讀到這些的時候就會顯得相當的陌生,這些陌生的詞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降低閱讀的興趣。這一點是很多年青朋友初讀《紅樓夢》覺得有隔閡,感覺讀不進《紅樓夢》的一個主要原因。
《紅樓夢》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細致地描繪了當時的那個世界,用最準確最精彩最傳神的語言。這些語言準確而傳神地記錄了一二百年前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這些吃、穿、住、行的細節描寫,細到人們吃的每一道菜、穿的每一件衣服、用的每一個器具、住的每個房間、坐的每一輛車子,這每一個細節中都有很多今天看來很不熟悉甚至是很陌生的詞兒。很多初讀《紅樓夢》的朋友看到這些細節的時候都是選擇略過去的。從一定的意義上說,《紅樓夢》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難讀的地方。
和這些吃、穿、用、住、行的細節比起來,最為人熟知的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之間的情感糾葛相對容易懂一些,因為人類的情面不論古今中外,大致都有相通的部分,何況賈林薛三人離我們只有一二百年的距離。但是,如果你不能深入到那些吃、穿、用、住、行等等的生活細節中,你就只能在淺層次上理解賈寶玉、林黛玉以及其他那些或讓你喜或讓你悲的紅樓人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些細節是紅樓人物生活的土壤,離開了這些土壤,這些人物就變得干枯變得沒有神采了。
所以,通過語言進入這些細節,才能真正進入《紅樓夢》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紅樓人物的喜樂和悲傷。而要進入這些細節,就要具有閱讀這些細節描寫的語言能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才說“一定的語言閱讀和欣賞能力,是進入《紅樓夢》的階梯”。
很多人都喜歡聽蔣勛說紅樓,確實,蔣勛把《紅樓夢》說得很細致,很精采。但是,無論怎樣精采,那都只能是蔣勛的紅樓世界,而不是你的。打一個比喻來說,沒有自己讀過《紅樓夢》,只聽蔣勛說過,就好像你知道一道菜很好吃,但你從來沒有吃過,你沒有自己的真實體驗,你只是聽別人說如何如何好吃。面對這種情況,你會干心嗎?你難道不想親自去品嘗一番?而當這道菜真的端在你面前,你一口一口地放在嘴里的時候,你可能完全感覺不到你從別人那里聽到那些美味的形容詞,當你仔細品嘗的時候,你可能會有自己全新的感覺。退一步說,即使你沒能吃出自己獨特的感覺,腦子里出現的依然是你聽來的那些形容詞,但是這些形容詞至少經過你的味蕾體驗過了,那感覺是要強烈和深刻得多的。
如果把《紅樓夢》比喻為一道名貴的菜,那么,想真正品味的話,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這“一定的經濟能力”就是“一定的語言閱讀和欣賞能力”。
(三)語言大師曹雪芹
曹雪芹是一位古今少有的語言大師。《紅樓夢》的語言被一些評論者譽為最美麗的漢語,這個評價是當之無愧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表現出了爐火純青的語言才能,具體的體現,就我個人的閱讀感受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在作品中的詩詞上;二是體現在作品中的人物對話上。
我們先說一說《紅樓夢》中的詩詞。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如果讓一個具有初高中文化的普通人來列舉一些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詩人,他列舉的名單里從早到晚也許是這些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等,但肯定沒有曹雪芹。這一點并不奇怪,因為唐宋是詩歌發展的高峰時期,而明清時期戲曲和小說更突出,而曹雪芹的身份一定是小說作家,很多人根本不會把詩人的稱號放到他的頭上。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不列舉著名詩人,而是列舉著名的詩歌名稱,那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由早到晚,我們不防順著歷史的河流來想一想:《詩經》中的《關雎》《蒹葭》、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飲酒》、李白的《靜夜思》《將進酒》、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這樣一路想下來,當想到了明清的時候,很多人都有可能自然而然的想到一首《葬花呤》。這也一點不奇怪,因為《葬花吟》作為一首詩歌是完全有資格和上面列舉的這些詩并列在一起的。
然后,如果我們問《葬花吟》的作者是誰,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林黛玉,而不會說成是曹雪芹。請各位好好想一想這一現象,是不是感覺有點奇怪?一首存在于小說作品中的詩歌竟然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同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詩歌作品同等的地位,這說明了什么?這只能說明這首詩歌真的是一首偉大的詩。
這一現象就我的閱讀范圍來說,只有《紅樓夢》能做到。其它中國的古代小說作品中也有很多詩歌,比如《西游記》,但《西游記》中的詩歌和《紅樓夢》中的詩歌是無法相比的。閱讀《西游記》時跳過這些詩歌,不會影響你的閱讀;而《紅樓夢》中的詩歌都是有著活潑的生命活力的,是小說有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在閱讀時略過了這些詩歌,你就不能更好的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悲喜。試想,如果你不讀《葬花呤》,你如何去理解林黛玉那一腔的悲情和柔情?如果你不讀那些“判詞”和《紅樓十二曲》,你如何能了解金陵十二釵的命運?
《紅樓夢》中的這些詩歌,和《詩經》中的詩歌、屈原的詩歌、陶淵明的詩歌、李白杜甫的詩歌一樣,都真實地記錄了詩人的人生感受。那《紅樓夢》中的那些詩歌是誰寫的呢?只能是作者曹雪芹了。從這一方面,如果我說曹雪芹和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偉大的詩人一樣,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恐怕很多人都會點頭同意的。
但是,曹雪芹作為詩人和這些偉大的詩人都不一樣,曹雪芹不為他自己寫詩(至少從現在的資料上看是這樣),他不表現自己,他只為他小說作品中的人物寫詩,他只通過詩歌來表現他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也就是說,曹雪芹化身為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史湘云等紅樓人物,為他們寫詩。這樣一來,詩人曹雪芹就隱身在這些人物的后面,作為詩人的曹雪芹就沒有了,而是出現了一大批活在《紅樓夢》中的詩人,比如林黛玉、薛寶釵、史湘云,這三個人都是一等一的詩人,她們寫出來的作品同歷史上著名女詩人謝道韞、薛濤、李清照、朱淑真相比,一點都不遜色。
《紅樓夢》中的詩詞表現的曹雪芹的語言才能更多的是書面語或者說文言文的才能,欣賞這些詩詞所需要的“閱讀和欣賞能力”相對要高一點。而相對要容易欣賞的但同樣精彩絕倫的就是小說中的人物對話。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紅樓夢》中的人物對話。
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其實是很難寫精彩的,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說話方式和習慣。想要寫出符合每一個不同人物身份、性格的對話,除了語言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廣闊而深刻的生活體驗。正如《紅樓夢》中那副著名的對聯所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世事的洞明”和“人情的練達”可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
《紅樓夢》中的人物對話千人千面個個精彩,都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每一個人的特點。俗的俗得精彩,如第六回劉姥姥一家的對話;雅的雅到極致,如第四十六回賈母、探春、寶玉、鳳姐之間的對話。是俗或是雅,都是出于人物的自然本性,毫不矯揉造作。下面就分別來欣賞一下。
看來看第六回《賈寶玉初試云雨情,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中劉姥姥在去賈府之前和她女兒、女婿的對話。這段對話的背景是:狗兒因生記困難,沒有出路,心情郁悶,喝了點酒,在家里拿老婆孩子撒氣。劉姥姥有點看不過去,開始數落狗兒。
因此劉姥姥看不過,乃勸道:“姑爺,你別嗔著我多嘴。咱們村莊人,那一個不是老老誠誠的,守多大碗兒吃多大的飯。你皆因年小的時候,托著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慣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錢就顧頭不顧尾,沒了錢就瞎生氣,成個什么男子漢大丈夫呢!如今咱們雖離城住著,終是天子腳下。這長安城中,遍地都是錢,只可惜沒人會去拿去罷了。在家跳蹋會子也不中用?!?/p>
狗兒聽說,便急道:“你老只會炕頭兒上混說,難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
劉姥姥道:“誰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兒大家裁度,不然那銀子錢自己跑到咱家來不成?”
狗兒冷笑道:“有法兒還等到這會子呢。我又沒有收稅的親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們未必來理我們呢!”
劉姥姥道:“這倒不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咱們謀到了,看菩薩的保佑,有些機會,也未可知。我倒替你們想出一個機會來。當日你們原是和金陵王家連過宗的,二十年前,他們看承你們還好,如今自然是你們拉硬屎,不肯去親近他,故疏遠起來。想當初我和女兒還去過一遭。他們家的二小姐著實響快,會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現是榮國府賈二老爺的夫人。 聽得說,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最愛齋僧敬道,舍米舍錢的。如今王府雖升了邊任,只怕這二姑太太還認得咱們。你何不去走動走動,或者他念舊,有些好處,也未可知。要是他發一點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們的腰還粗呢?!?/p>
劉氏一旁接口道:“你老雖說的是,但只你我這樣個嘴臉,怎樣好到他門上去的。先不先,他們那些門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沒的去打嘴現世?!?/p>
讀完這一段文字,閉上眼睛,我們就可以想像到劉姥姥、狗兒、劉氏他們三人各自的神態:歷盡生活困難磨煉依然韌性十足的劉姥姥,苦于生活無計借酒銷愁心中滿是不平和憤懣的狗兒,因家貧而自卑膽小不敢面對公門侯府的劉氏,都栩栩如生的站在我們面前。特別飽經風霜老于世故人情練達的劉姥姥說的那幾句完全來自生活的俗語更是精彩絕倫:守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拔一根寒毛比咱們的腰還粗,無一不浸透著劉姥姥那來自苦難生活的智慧。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劉姥姥總結的狗兒一家和賈府漸漸疏遠的原因,劉姥姥用一句三個字的俗語來概括其中的原因:拉硬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生活中真實地聽到這個俗語。但出身于農村的我,從我的父老鄉親的口中不止一次地聽到過這三個字,其中就有和劉姥姥一樣的飽經生活風雨的老太太。每次讀《紅樓夢》讀到這地方的時候,我都有拍案叫絕的沖動。我的腦海中都能浮現出劉姥姥說這三個字時的神態。這個俗語在一些大型的辭典中都可以查到,意思是:硬裝清高。
劉姥姥并沒有把狗兒一家和賈府的疏遠說成是賈府的為富不仁,而把原因歸結到狗兒一家的硬裝清高(拉硬屎),這是很有見地,也是實事求是的。像賈家這樣的侯門公府是很講究詩禮傳家的,不會如一些暴發戶一樣眼睛只看天上的。如果狗兒一家能拉下臉來登門告求,賈府絕對不會拒之門外(后來劉姥姥的經歷也證實了這一點),所以只能是狗兒一家覺得自己窮了,不好意思不愿意拉下臉求人,只是硬撐著不再聯系,而賈府呢,因為要走動的親戚實在太多,像狗兒這一類的親戚,如果對方不主動登門,賈府于繁忙之中也難以想到,或者說也不會主動救助,于是兩家就漸漸沒有了來往。
“拉硬屎”這樣的話黛玉寶釵探春這樣的小姐絕對是說不出口的,寶玉也不會說這樣粗俗的話。這樣粗俗形象而又包含著深刻道理的話由劉姥姥口中說出實在是很恰當的。那么,賈府這樣侯門公府中的家常聊天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態呢?我們來看另一段文字。
在《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鴛鴦女誓絕鴛鴦偶》中就有這樣一段的聊天場景。背景是賈赦為老不尊,要討鴛鴦做妾,鴛鴦誓死不從,鬧到賈母跟前。
賈母聽了,氣的渾身打戰,口內只說:“我通共剩了這么一個可靠的人,他們還要來算計!”因見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們原來都是哄我的!外頭孝順,暗地里盤算我!有好東西也來要,有好人也來要。剩了這個毛丫頭,見我待他好了,你們自然氣不過,弄開了他,好擺弄我!”
賈母的這一段話,有點怒不擇言,特別是對王夫人說的那一番話,實在冤枉了王夫人。但在那種環境和形勢下,王夫人只能乖乖地聽著,不敢分辯。在坐的眾人呢?薛姨媽是王夫人的妹妹,不好說話;李紈呢,因為這類“討妾”的話小姐們是不適合聽的,她的任務就是帶好賈府的幾個姐妹,所以李紈忙著帶領幾位小姐離開;寶玉是王夫人的兒子,也不好為母親說話;鳳姐呢,看賈母在氣頭上,也不愿意出這個頭;黛玉寶釵都是外人,更不好說。所以,賈母罵王夫人后,大家一時都僵住,場面十分尷尬。
這時就需要一個會說話的人來化解這一僵局。在這種緊張尷尬的局面下出面解圍是需要膽量和技巧的。前面已經分析了,薛姨媽、寶玉、李紈、鳳姐、黛玉寶釵這些個在老太太面前敢說話的人都不便出頭。在這緊急時刻,三丫頭探春站出來了。
探春本來已跟著李紈和眾姐妹一起出去了,但三姑娘是一個有心的人,我們上面的分析其實也是探春的分析,她覺得這時是該自家的幾個“女孩兒”出頭,為王夫人“鳴冤”,但迎春是個二木頭,平時就不善言詞,何況在這緊急關頭,惜春當時還小。只有自己上了。且看探春如何說:
(探春在)窗外聽了一聽,便走進來,陪笑向賈母道:“這事與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嬸子如何知道?”
雖然寥寥數語,但卻盡顯了探春的“人情練達”。她從王夫人和賈赦在家庭中彼此的“位置”入手,提醒賈母錯怪王夫人了。賈母并不是一個糊涂人,經孫女這一點,馬上明白自己的“不是”,但賈母并沒有惱羞成怒,這也體現了賈母的通情達理,她在賈府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她輩分長年齡大,更有別人所不及“人格魅力”。且看她如何給自己找臺階下:
賈母笑道:“可是我老糊涂了。姨太太別笑話我!你這個姐姐,他極孝順,不像我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爺,婆婆跟前不過應景兒。可是我委屈了他。”
薛姨媽只答應“是”,又說:“老太太偏心,多疼小兒子媳婦,也是有的。” 賈母道:“不偏心?!币蛴终f:“寶玉,我錯怪了你娘,你怎么也不提我,看著你娘受委屈?”
各位好好看這一段對話,其中的“人情練達”讓人嘆服!賈母知道自己錯怪了王夫人,但又沒有直接向王夫人道歉的理兒,更不需要向在座的小輩們賠不是。需要表達歉意的對象,只有一個薛姨媽,所以賈母首先向薛姨媽承認自己“老糊涂了”,然后又向薛姨媽表揚了王夫人,這其實就是在向王夫人道歉,王夫人聽了之后肯定也就釋然了。
薛姨媽呢,雖然賈母承認自己“老糊涂”,但不好順著賈母的意思說,所以只能答應“是”,等聽到賈母贊美她的姐姐,她并沒有順著賈母的意思說姐姐的好話,而是把其中的“好”又反加到賈母身上了,她說并不是她姐姐孝順,是賈母“偏心”,“多疼小兒子媳婦”。各位想想,薛姨媽多會說話,賈母聽了之后又會多么舒服。明明是自己“不是”,現在反而變成自己的“好”了。
但賈母并沒有“得意忘形”,她覺得自己的“道歉”還不夠,還應該再給王夫人點安慰,于是就把“矛頭”指向了寶玉。寶玉是賈母最疼愛的,關系最密切的,又是孫子,所以不必客氣,賈母直接開始責怪寶玉,怪寶玉不提醒她,讓她犯了錯。賈母把“過錯”推到了寶玉身上,并沒讓人覺得她不講理,反而讓人感覺到了她對寶玉的疼愛和她的“人情練達”。
寶玉在賈母跟前也是一個玲瓏剔透的人,不像在他父親面前唯唯諾諾,且看寶玉如何回答:
寶玉笑道:“我偏著母親說大爺大娘不成?通共一個不是,我母親要不認,卻推誰去?我倒要認是我的不是,老太太又不信。”
賈母笑道:“這也有理。你快給你娘跪下,你說:太太別委屈了,老太太有年紀了,看著寶玉罷?!?/p>
寶玉聽了,忙走過來,便跪下要說。王夫人忙笑著拉起他來,說:“快起來,斷乎使不得,難道替老太太給我賠不是不成?”寶玉聽說,忙站起來。
寶玉的回答顯示了寶玉的“識大體”,也符合他在賈母面前敢說敢笑的身份。寶玉的意思是賈赦邢夫人(大娘大爺)為長,王夫人(母親)為小,如果有“不是”,只能是自己母親的。如果自己的母親不認,那就只能自己認了。
賈母也沒有“客氣”,就順勢讓寶玉給王夫人跪下,替自己向王夫人賠不是。寶玉很乖,走到王夫人跟前就跪下了。請各位注意,這一“跪”,王夫人是可以受的,那是自己的兒子。但道歉的話,王夫人卻絕不敢領。所以寶玉跪下后,剛要轉述賈母的話,王夫人馬上把寶玉拉起來,不讓他說了。寶玉也知道不能說,順勢也就起來了。這一切之所以都能這么地自然,這么地融洽和諧,其實都緣于這些人的“人情練達”。
到這個時候,一場尷尬已經完全化解了。但曹雪芹并沒有就此止住,他要再進一步寫出快樂來。此時,鳳姐就應該上場了。鳳姐的上場需要賈母的“提攜”,賈母不發話,鳳姐是不會隨意出場的。
賈母在把責任推到寶玉身上后,也沒讓鳳姐跑掉,鳳姐和寶玉一樣,也是深得賈母之心的人。所以賈母又笑道:“鳳姐兒也不提我!”鳳姐其實就在等著賈母這句話,且看鳳姐的精彩回答:
鳳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尋上我了?”賈母聽了,和眾人都笑道:“這可奇了,倒要聽聽這個‘不是’?”鳳姐道:“誰叫老太太會調理人?調理的水蔥兒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虧是孫子媳婦,我若是孫子,我早要了,還等到這會子呢?!?/p>
賈母笑道:“這倒是我的不是了?”鳳姐笑道:“自然是老太太的不是了。”賈母笑道:“這么著,我也不要了,你帶了去罷。”鳳姐兒道:“等著修了這輩子,來生托生男人,我再要罷。”賈母笑道:“你帶了去,給璉兒放在屋里,看你那沒臉的公公還要不要了!”鳳姐兒道:“璉兒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兒這一對‘燒糊了的捲子’和他混罷咧。”說的眾人都笑起來了。
鳳姐和賈母的這一段對答把這一場“風波”推向了快樂的高潮。鳳姐此處的回答還是她一貫的風格,從“拍馬屁”的角度逆向切入,鳳姐拍馬屁的功夫也不同常人,實屬了得。插科打諢,不講章法,雖然表面上把責任推到了老太太身上,但內里其實是在恭維,逗得賈母心花怒放,同時也起到了收場的作用。
總結一下,化解這一場“風波”的三個主要人物中,探春作為一個相對的“局外人”,客觀地從“理”的角度來切入,點醒了賈母;寶玉作為和王夫人和賈母都最親切的人,從“情”的角度來切入,讓賈母輕松的下了“臺階”;鳳姐呢?從“拍馬屁”的角度切入,讓賈母雖“錯”猶榮,帶著大家走向了歡樂的海洋。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這樣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一生的跌宕幅度遠超過了魯迅,由大富大貴跌入窮困潦倒,在這樣的過程中他肯定比魯迅更深刻地看見了“世人的真面目”是什么樣的,什么樣的人都什么樣的事,大概都讓曹雪芹遇到了,這樣的經歷讓曹雪芹深刻而全面的體驗了人生認識了人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對話,寫出如此精彩的紅樓夢。
這樣的對話在《紅樓夢》很多,夸張一點說是俯拾皆是。這些對話你初看覺得很平常,都是些瑣碎家常,似乎就發生在你的身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細讀你就會發現這其實都是爐火純青之作,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那種平淡。這種文字才是最耐咀嚼和品味的,也是最值得去細細品味的,越品你就會越發現其中的深義。正如甲戌本《紅樓夢》的第一回開頭所說: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諳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注明,方使閱者了然不惑。
請各位注意“細諳則深有趣味”這句,這是讀《紅樓夢》的根本大法,請各位“細諳”之。
最后,作一個總結,也就是我今天要表達的中心:
在我們現在的時代,走進《紅樓夢》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通過電視電影作品,可以聽說書或講座,可以看改編過的圖畫作品,但要想真正走進《紅樓夢》的世界,通過語言(閱讀)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