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這項運動實在是太過于安靜,所以我們還是把他稱作為活動吧。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釣魚,尤其是今天去健身,健身教練還一本正經地告訴我他最喜歡做的就是釣魚。這已經是我身邊認識的第三個人明確地告訴我,他熱愛釣魚了。但是在我的觀念之中,釣魚不是從來屬于老年人的專屬運動嗎?釣魚僅僅是為了釣到魚嗎?如果只是為了釣到魚的時候的一點點喜悅和興奮,那這個運動也不足以那么有吸引力吧??傊心敲磶状危磉叺呐笥鸭s我去釣魚,我都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實在是不能享受這項運動,如果可以稱之為運動的話。一沒有大汗淋漓的酣暢,二沒有斗智斗勇的驚險,三沒有團隊合作的樂趣,一個人,一枝竿,戴一頂釣魚帽陪一個小馬扎一坐一下午,一條可以說說話的魚都沒有,到頭來可能就只能釣到幾條小魚,那么這項運動是如何讓人著迷的呢?
在百思不得其解,同時也懶得去體驗一把的情況下,終于在今天可能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心流體驗“
所謂「心流體驗/ flow experience」,拋棄枯燥僵化的學術定義,用簡單的人話說,其實就是:
做事情全情投入,全然忘掉了時間流逝,沉浸其中,甚至忘掉自己吃飯喝水的生理需求,專注高效的狀態。
某種意義上,這類似于VR的沉浸式體驗,或者是玩游戲廢寢忘食那種感覺。你沉入這種忘我體驗,忘掉了時間流逝,體會到一些超然、忘我的感覺。打個比方,你早上迎著朝陽去圖書館學習,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沉迷學習無法自拔,然后你一抬頭,月亮和星星都掛在天上。那些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學習的學霸們,很可能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心流體驗。
而釣魚這項運動,為什么總是能夠和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呢。想象一下,你手握釣竿,端坐水邊,如果沒有辦法全情地,忘我地投入,別說是十分鐘半個小時,恐怕1分鐘都坐不住吧。而如何能夠讓自己忘記時間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心流狀態,放空自己,將自己融入在湖光山色之中,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其實釣魚感受的不是手中的釣竿,而是感受的自然啊。
而對于進入這種心流狀態,越是簡單可重復的動作,越能夠快速地進入忘我的境界。
在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用很大篇幅細致描述了主人公列文,作為貴族、地主、知識分子,在參與農耕勞作時,在割草時獲得的心流體驗:
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企求,只指望不落在農民們后面,盡量干得好一些。他耳朵里只聽到鐮刀割草的嚓嚓聲,眼睛只看見季特逐漸遠去的筆直的身子、割過草的半圓形草地、在鐮刀刀口下像波浪似的慢慢倒下的青草和花序,以及前方這一行的盡頭——割到那兒就可以休息了。
他們割了一行又一行。有的行長,有的行短,有的草好,有的草差。列文完全失去了時間概念,根本不知道現在是早還是晚。勞動使他開始發生了變化,使他感到十分愉快。在勞動過程中,他有時竟忘記了自己在做什么,只覺得輕松愉快,在這種時候他割的那一行草幾乎和季特割的一樣整齊,一樣好。但是只要一想起自己在割草,并且努力想割得好一些,他就立刻感到干活吃力,于是這一行就割糟了。
他越來越頻繁地處于那種無意識的狀態,竟會忘記自己在干什么。鐮刀自動地割著草。這是幸福的時刻。
列文割的時間越長,就越是頻繁地處于忘我的狀態中,仿佛覺得不是自己的手在揮動鐮刀,而是鐮刀本身變成了充滿意識和生命的肉體在運動;而且,仿佛施了魔法似的,用不著思索,活兒就會有條不紊、干凈利落地自動完成。這是最幸福的時刻。
小說主人公列文實際上就是托爾斯泰自己在小說里的化身,雖然是地主貴族,但是他在思考和寫作的腦力勞動之外,和農民一起加入農忙,然后,他在重復的體力勞動中找到了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這就是托爾斯泰的心流。
而釣魚不正像小說中的割草一樣嗎,同樣的是一件簡單而可重復的動作,不同的是釣魚越看重結果可能越沒有結果,就是說,越是急于想把魚釣上來,拋一竿,沒幾下,再拋一竿,時間都在拋竿之中浪費了,而真正的高手是看一眼就知道底下有魚,穩穩地拋一竿下去,然后就靜靜地等待了,不急不躁,當心態平和下來,與其說享受釣到魚的喜悅,毋寧說是進入心流狀態的一種享受,能釣到更好,釣不到也不影響這種天人合一的幸福感受。
當然這僅僅是我的一點聯想和感悟,并沒有什么實際的釣魚經驗,但是如果現在有人再喊我去釣魚,我可能不會像之前那么堅決地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