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我們喜歡的還是故事。
就像近些年火熱銷售的書籍里,大多都是我的一個朋友A、B……甚至可以到Z怎么樣,又有怎樣的經(jīng)歷,ta如何深情,ta怎么努力,最后怎樣陰差陽錯,如何皆大歡喜,還是流浪萬里,這些故事令深夜未眠的青年人為之唏噓不已。
迷上安徒生寵愛小王子,邂逅絕世動人故事,這些故事卻不同于我們隔壁老王的經(jīng)歷,這些好的故事總是能夠顧左右而言他,虛晃一槍卻能還能夠擊中人心。
中國魏晉時代的《桃花源記》歷經(jīng)千年依舊能夠引人向往,那些異域探索的文字總是能夠吸引人的目光流連忘返,不知歸途:還有英國的《格列佛游記》、日本的《浦島太郎》……
《河童》是作者芥川龍之介借一個青年精神病人之口,講述一個與人類社會相似又相悖的河童世界。
河童面容模糊,皮膚光滑,頭頂一個圓盤,圓盤隨年齡增長愈發(fā)堅硬,身上的顏色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不怎么穿衣服。
我的心里在想象河童的模樣的時候卻總會浮現(xiàn)出胡巴的模樣。
印象很深的是河童在被生出來之時,可以征求即將降生的小河童的意見,如果那小胎兒不愿意來到這個ta覺得不好的世界,就可以選擇自己消失。河童他們很聰明,據(jù)書中所言,一個河童出生后26天的時候就進行了有關生死的演講,慧極必傷,那個孩子兩個月的時候就死掉了。
河童有自己的語言,自已的醫(yī)院,自己的厭惡和喜好。他們也討論詩歌、哲學、自殺、死刑和宗教。
作者寫這本書句句看似寫河童的世界,轉眼一想,又為作者諷刺現(xiàn)實的妙筆喝彩。舉一事為例:
……特庫是一位河童中的詩人。詩人都留著長發(fā),這一點倒和我們?nèi)祟愅耆粯印?/p>
那河童中哲學家馬古的著作《癡人之言》讀來也讓人發(fā)笑,繼而發(fā)醒:
白癡總是相信除了他自己之外,所有人都是白癡。
我們熱愛大自然,其實和大自然不會憎惡我們、不會嫉妒我們不無關系。
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在鄙視同時代的習俗的同時,而又不去破壞它,做到與之共存。
最讓我們自豪的,往往不過是我們所沒有的東西而已。
任何人對于打破偶像,都不會持有異議,同時,任何人對于想要成為偶像,也都不會持有異議。但是,能夠穩(wěn)坐于偶像寶座上的,一定是受到神靈格外眷顧的。——要么是白癡,要么是惡棍,要么是英雄。(科拉巴克在此章的文字上留下了抓過的爪痕。)
對于我們的生活所必要的思想,可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無所不備了。我們僅僅是在舊柴堆上添加些新火苗而已。
……
早在讀《河童》之前,就聽到了《河童》這首歌。這些好故事啊,好聲音,巴不得聽到下輩子。
這本書不管當做童話,還是寓言還是預言,還是諷刺故事,都是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