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兒子。愛憎分明形容愛和恨的立場和態度十分鮮明,體現了個人的立場、觀點與人生追求。魏文帝曹丕就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當上皇帝后,曹丕得新寵郭氏后就賜死妻子甄宓,只因一些流言;曹丕可以廢掉于禁職位,可以要于禁性命,卻故意要凌辱他,沒有一點君主的氣度;曾經有恩于曹操,一直被厚待的曹洪,就因為曹丕當太子的時候沒有同意借錢給他,財產全部被曹丕沒收,還差點性命不保。但只要是真心實意順服曹丕的,曹丕都真誠待之、恩寵備至。孟達不救關羽、在蜀國危難的時候投降了剛當魏王的曹丕,當曹軍向導從劉備手里奪得了的上庸等三郡都交給他管理;曹丕逼漢帝獻位后,并沒有殺害,而是善待劉協;曹丕知道賈詡名聲不好也知道其謀變能力,但仍然委以重任回報當初扶植上位的功勞;對發小曹休、曹真、夏侯尚更是恩寵備至,尤對夏侯尚非常信任,不僅給他特權,而且夏侯尚陷入感情糾纏的時候還用心拯救出夏侯尚,顯示出曹丕對朋友的真情。對太子四友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對陳群的觀點都很認同,提出的改革意見也是直接采用;每次出征時都讓司馬懿全權留守;將禁衛軍交給朱爍;樹敵很多的吳質擔任河北軍隊統領。
曹丕因性格愛憎分明導致采納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使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得到確立和鞏固,得到他們對曹魏政權的支持。此項制度受后人指責頗多,直接導致晉朝士族壟斷政治、人事的局面。廢除曹操的唯才是舉改行九品中正,等于完全與士族達成妥協,進一步為司馬氏等世族掌權埋下隱患。削弱親族權力,忌憚于曹植曹彰的反水,曹丕削掉了王室權力,導致了士族有染指兵權的能力。至此士族有兵權有人脈,奪取政權只是機遇與時間問題。死后托孤司馬懿、陳群、曹休、曹真,看似是2:2平衡,然而天意不均,曹真壽短,曹休遭遇大敗淡出仕途,給了司馬氏掌權的機會,加上諸葛亮的威脅,導致司馬氏權威日重,曹魏政權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曹丕讓我想起鮑叔牙來,管仲臨終時沒有推薦鮑叔牙為丞相,理由就是鮑叔牙善惡過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鮑叔牙的確是一個正人君子,但過于較真,不會圓滑做人,如果讓這樣的人來做大官,今后一定會得罪很多人,對朝廷的團結是不利的。政治,愛憎分明是要不得的,要海納百川,講平衡:所有之人各取所需,各盡其能,但是又不完全滿足他們的訴求,只是其彼此間相互排擠、競爭,以求大環境和諧;做人,愛憎分明也不行,要內方外圓,講方圓:內方是指做人的棱角。方乃做人之本,也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則性。外圓是指與人相處的圓潤和機巧。圓乃處世之道,也是指與人相處的靈活性。我們在做事情和與他人相處當中,要講究策略、方法、技巧和藝術性。
其實曹丕性格愛憎分明也怪曹操吧!曹操立嗣最先考慮的是巧智稱象的曹沖,曹操常在群臣面前對曹沖贊不絕口,“有欲傳后意”。建安十三年曹沖病故,曹操悲痛不已,對前來安慰的曹丕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大幸。曹沖死后,曹操又意屬曹植,曹植才高八斗,其文章詩賦被曹操“特見寵愛”。曹操遠征東吳時勉勵時年23的曹植要像自己23歲時一樣有所作為,還曾明確表示“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與之相比,曹操對曹丕非常冷淡,他時常出難題考驗這位實際上的長子,故意讓他處于下風,可以說他弟弟們每天忙著作賦習武稱象,他卻只能在安徽種甘蔗,這是曹丕一步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性格最主要的原因吧!有傳言說曹操死后,曹丕就馬上接收了他生前的宮妃,真正的愛憎分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