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12 Feb 2017
最大的敵人和朋友都是你自己,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不斷認清自己的思考過程、不斷戰勝自己的心魔認清世界的過程。加油!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把這本書讀完,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為基礎講了喬治·維茨金(Josh Waitzkin)怎么偶然的和國際象棋結緣。然后從學習國際象棋中所領悟到的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最讓我感慨的是,這本書哪里是寫什么學習的方法,完全是作者成長的故事……,從這些故事里,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成長。
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
專注讓我們可以注意力更集中,去處理復雜和程序性的問題,而專注之后的發散則更具有開創性思維。自己以前在編程的時候就經常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通常會在放開之后第二天迎丸而解。但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必須先有專注的思維而后才能靠發散思維走出來,讓腦子換一種思維(重新組建回路)。如果沒有專注那就談不上發散了。所以我們通常在學習一定的時候之后,換到其它的事情上面(散步、跑步……)等通常是比較好的。
整體理論與漸進理論
個人認為這個是學習最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其它的學習方法和理論都必須建立在這個理論之上,才會是有效的。整體理論就是天賦論,認為所有的成績都是天賦(一生下來就具備的或者高人一等的某方面能力)的原因。后天的努力都不可能做得更好或成功。所以,我們很多事情做好不、學不好,都會怪自己的天賦不好又因為天賦是與生具來的是不能被改變的,所以就會失去信心得過且過。現實當中,有很多這樣的(自暴自棄)例子。其實,這樣的認識往往錯了,并且大錯特錯,對于學習和成長我們要報著漸進的思維,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通過努力和正常的方法習得,并且做得更好,你生下來的并沒有誰給你限定了你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們限定的只是我們自己。當然這根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父母和教師)有很大的關系,書里提到:
成功時告訴他做得很好,而失敗時則告訴他,他并不擅長這件事。所以當一個小孩子在數學考試中考得很好,回家后就會聽到父母說:”哇,我兒子真棒!太聰明了!“接著下一周,約翰在英語考試中失利,他就會聽到這樣的話,”你這是怎么回事?不識字了?“或者”你媽媽就從來不喜歡看書,很明顯,你和你媽媽一樣,都干不了這個。“這樣一來,小孩子就知道了,他數學能學得很好,英語則不行,就會把成功與先天的能力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學習理論“更注重過程。比如,一個小女孩寫了一篇不錯的英語散文,她的老師會這樣祝賀她:”哇,茱莉,干得很好!你會成為一名很棒的作家,繼續加油!“而如果她在數字考試中考砸的話,她的老師可能會這樣寫:”下次更努力點,你會考得很好的!課后無論何時,只要有問題就過來問我,這是我的職責所在。“這樣一來茱莉學會把成功與努力聯系起來,并感到,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她還會意識到這樣一點:她踏上了一個學習的旅程,而她的老師則是她成長過程中一個友好的幫手。約翰認為他數學很好,英語很糟,他注重眼前的結果,而不是長期的過程,但如果他接下來遇到一場很難的數學考試,并且考得很糟,那怎么辦?他會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從這些挑戰中吸取經驗教訓嗎?很遺憾,答案是“不會”。
追求卓越的關鍵在于,要堅持充滿活力、長期的學習過程,不再滿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愛上學習
在漸進思維的基本上,愛上學習才是我們獲得成功的正常的渠道。如何讓我們愛上學習,那就是必須要讓自己體會學習所代來的好處,那就是要不斷的取得成功和進步,人只有在獲得正面的評價和認識才會堆疊出更多的動力。所以我們在學習、攀登的路上,必須要一個個的去取得成功。但如果我們失敗了會怎么樣?我們通常給自己管灌輸的理論是“輸贏無所謂……”真的無所謂嗎?如果輸贏無所謂,那我們為什么還要這么努力的學習呢?所以很明顯這是對努力學習的人不公平的回應,并且是不正面的,是不能對所努力付出的人形成良性的推動作用的和動力的。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讓我們來看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
我們認識一個很聰明的小棋手,名叫丹尼,現在我們來看丹尼的媽媽這期間的切身感受。這個7歲的小男孩很熱愛象棋一心用在了這上面。每天都要學習半個小時象棋,在網上下棋,每周到專家那里聽一次課。最近他開始參加校園象棋比賽,媽媽發現,因為比賽氣氛,自己的的心情也大受影響,起伏不定。她自己的狀態因丹尼的輸贏而上下波動。這位女性非常優秀、敏感、聰慧,她不想給兒子增加額的負擔。她對整體/漸進態勢非常留意,所以丹尼輸棋時,她就想告訴他輸了沒有關系。但這很明顯是有關系的。他輸了棋,人也很傷心。告訴他這沒關系無異于是在侮辱他的智商。那她應該怎么做?
首先,正如前一章所述,丹尼媽媽每天應變針對丹尼的努力而不是結果做出反饋,這樣她就可以幫助丹尼建立一種“過程第一”的理念。她應該表揚丹尼的專注、這一天的努力練習以及所吸取的教訓。當他贏得比賽時,聚光燈應聚焦那一刻以及之后的道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榮耀上。另一方面,讓小孩子(大人也是如此)享受勝利的喜悅不是壞事。父母不應該像機器人那樣,看著小孩子興奮得上躥下跳,還要板著臉說些“學習的路還很長”這種陣詞濫調。我們經過辛勤努力而在某方面取得了成功,這時我們就有權享受成功的美妙滋味。在我看來,關鍵是要意識到,成功的美妙只是瞬間的感覺。甚至在我們吸氣時它就走遠了。在作深呼吸時,我們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味道,之后呼氣、吸收此次的教訓并向著下一段旅程邁進。
丹尼失敗時,問題就棘手多了。現在,他哭著從比賽室中走出來。他全心投入卻輸了比賽。這一刻,他媽媽應該怎么樣處理?首先,她不應該說沒關系,因為丹尼心里比誰都清楚這有關系,這種謊言只會讓他更加痛苦。如果沒在關系的話,那為什么他還要努力做贏?為什么他要學習象棋,把周末都用在這些比賽上面?這有關系,丹尼心里很清楚這一點。因此,理解才是第一步。我認為,這位媽媽應該先給兒子一個擁抱。如果他在哭的話,讓他在她肩膀上哭個夠。她應該告訴他,他讓她感到多么自豪。她應告訴丹尼,傷心一點沒關系,她非常理解,也非常愛他。失敗是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了一會兒,等丹尼平靜下來了,她可以問他比賽的狀況。幫助丹尼分析是不是分心了?是不是走進了個連環局,犯下了一連串錯誤?是不是太自負了,或者沒有耐心?……這樣丹尼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了認識。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短期目標——這一類的反省是一項很健康的處理機制。通過上述的對話,丹尼會認識到,每場失敗都會讓他成長。他會在心理上更加趨向于成熟,對壞習慣也更加敏感。
如果不盡最后的努力,我們便無法從挑戰中有所收獲。成長源于對決的那一刻。唯有推動自我,探尋自身能力的極限,我們才會收獲,才會進步。
軟區域
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要學著心平氣各和的對待一切已發生的事;之后,我們要學著將這些事情為我所用;最后,我們要學著做到完全自給自足,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地震,這樣,我們的思維過程可以自己創造突破性創新想法,而無須通過外因刺激。這個領悟主要來源于作者在印度參加世界比賽時,對棋路迷失了方向,在思考棋路的時候突然發生了地震,人們都跑出了大樓,而Josh卻還靜靜地坐著,他知道發生了什么,但卻并沒有被外界環境所干擾,而是利用地震解決了這個象棋難題,地震和熄滅的燈啟發了他,當他思路一下明朗的時候才想著要逃出賽場。
在你正在處理手頭上的事情,比如是一段音樂、一份法律文案、一份財務文件,或者是在開車,接著發生了一件事。比如你的配偶回家,你的小寶寶醒了并開始哭鬧,你的老板打電話對你提出了不合情理的要求,或者一輛卡車在你面前爆炸了。你的專注被打斷,身體會隨著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你很緊張,用手捂著耳朵,整個身體緊繃起來,想阻止自己分心,這樣你就進入了一個“硬區域”,即要,要求有一個合作的空間讓你正常工作。而“軟區域”是,你只要靜靜的、高度專注,看起來很放松,臉上的表情很沉穩,但精神世界卻是激流暗涌。你平靜的接受眼前的事,將生命中的每一圈漣漪都融入自己創新思維過程上中去。它彈性十足,就像柔韌的草葉,在勁風中左右搖擺,以頑強的生命力幸存下來。
那么我們要如何才能刻意的鍛煉自己的“軟區域”呢?那就是我們要自己人為的創造一些被打擾的環境和情況,去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和專注。而后你才能在同樣的情況下抓信自我。
春節的時候,我就鍛煉了一下,在客廳一個比較吵鬧的環境中看書,最開始的一天確實很難集中精力去看書,因為有不同的聲音從你的耳朵進入,你想試著去聽清楚每一個方面的每一句話,沒關系這是人的本能(想盡可能的獲取更多的信息)。但你必須作出選擇,把自己的集中在書本上。每一次的這種嘗試完成是煎熬。強忍著看完了一章。然后第二天繼續,突然發現比第一次好了很多,你會發現對你干擾在減少,你有選擇了。而后,第三天,第四天,就更是如此。愿意專注就是有所選擇!!!
漩渦效應
一艘船行駛到大海上,突然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船就就在漩渦的邊緣,似問,如果現在船長不開足馬力往漩渦相反的方向行駛或沖過漩渦的邊緣,那么這艘船肯定會被漩渦帶入深處,而后沉入海底。漩渦效應其實講的就是,當我們在第一次面對失敗時,如果我們不能調整好自己,讓自己平靜下來,就會讓自己跌入深深的漩渦,去范接下來的一個又一個錯誤。最終失掉比賽和人生。
犯了第一個錯誤并不會導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接踵而來的就像湍急旋渦一樣的第二個錯誤,第三個錯誤,甚至第四個錯誤卻會導致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因為我們人是有情緒的,我們往往在第一個出現之后就會急張,情緒會讓我們陷入被動。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我們掉入到漩渦呢?作者是這樣告訴他的學生的:“在關鍵的時刻,保持冷靜是可以轉敗為勝的”,作者還教給他的學生們一個具體的方法,“很多時候,你只需要做三個深呼吸,或者在臉上拍點冷水,就可以把那些不好的狀態趕走。”
改變本能反應
其實這這一章節我覺和應該是作者比較重要的一個成長環節,至從作者的電影《王者之旅》上映,作者兩次獲得了21歲以下錦標賽冠軍后,受到社會媒體的追捧,而作者也逐漸的迷失了自我,在聚光燈下嚴重的感到不適應。這個時候,作者開始接受一位俄羅斯象棋大師的訓練,老師要求作者把狂熱的進攻,轉變為冷靜而有策略的防守。這期間,作者意識到我們本能的反應就是跟著感覺走。作者高中畢業后去了東歐開始遠離家鄉和聚光燈,來到一個斯洛文尼亞的小村莊里,在這樣的環境下,作者開始意識到要求自己不斷進步的不再是壯志凌云的野心,而是更多的探索自己的渴求。他把象棋和生活合二為一,為的就是使自己的心身合一。在期間的每一場比賽結束后,他就馬上在電腦上記錄下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對峙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反應,然后每天大量的研究和復盤。這期間作者也領悟了“用數字擺脫數字”和用“形式擺脫形式”的理論——大量的數字練習和形式練習后就會形成直覺,最終擺脫數字和形式。當身體或者心理感覺適的時候要保持頭腦冷靜,忍受疲勞感,情緒的波動從而接受自己的缺點。當作者20歲回到家鄉時,作者已經把習慣把追求高超的棋藝,轉變為通過高超的棋藝支研究學習探索自己。
這一個故事,主要就是講作者這樣的心理變化,從追求外在的輸贏和名譽,最終意識自己的成長和探索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好像我們總是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總是根據外界的評價而去調整自己的形為,最終會迷失自己。請記住,自己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別無其它。
馴服野馬
作者在這一章節里提到了他的母親邦妮·維奇,作者的母親是一位神奇的而讓他敬佩的人。“邦妮”有一項廳特的本領,她可以跟所有的動物進行交流。可以和魚、狗、鳥……,邦妮告訴維茨金,要馴服野馬有兩個方法。
把它綁起來,在精神上摧殘它,只到讓它屈服。這個讓我想起,前陣子一個很流行的視頻“泰國騎大象”,要馴服大象就是在大象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它關起來,用帶勾的工具鞭打它,讓他向人類屈服。這確實,可以讓動物屈服,但換來的是對動物的傷害。并且這種傷害是永久性的。
就是成為馬語者。“如果在馬還是小馬的時候就把它馴服的話,這匹馬從此就會很聽話。像對待寵物一樣地喂它吃東西,為它刷毛,愛撫它,讓它喜歡你。和動物作朋友,然后你再翻身上馬,它就不會再掙扎了。”因為它樂意去做。騎馬的人和被騎的馬融為一體。他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誰也不愿意破壞的緊密聯系。
這個理論不只限于馴服野馬,而在于馴服任何動物。也許這個理論還可以擴展到人與人的交往……等。我們都不要想去硬性的控制任何一個人,而是和TA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