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晴
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和朋友們來到文殊院,我們踏著青石板路走近這座千年古剎時,發現院子里人頭攢動,但非常安靜,沒有任何喧嘩聲,只是聽到一些善男信女低沉的誦經聲。那聲音不緊不慢,像是從遙遠的隋唐穿越而來。山門前的香爐已經升起裊裊青煙,人們在門口領了免費的香火,神情安詳地排隊等候進入。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成都人為何把這座寺廟視為心靈的避風港——在踏入山門的那一刻,城市的喧囂真的被一堵紅墻隔絕在外了。
文殊院的山門并不雄偉,卻自有一種莊嚴。門楣上"文殊院"三個鎏金大字在晨光中微微發亮,兩側的對聯:"見了便做 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下聯是“慧生于覺 覺生于自在 生生還是無生",這對聯讓人未入其門先靜其心。跨過門檻的瞬間,一種奇異的寧靜感籠罩全身,仿佛穿越了一道無形的結界。我和朋友們也不由自主地放輕了腳步,壓低了聲線。這種氛圍不是強制的規定,而是這座千年古剎自然散發出的氣場。
中軸線上,五重殿宇依次展開。我們來到天王殿,彌勒佛的慈祥笑容瞬間消解了所有緊張情緒。我盯著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出神,這大概就是成都人的生活哲學,在這座以悠閑聞名的城市里,人們似乎天生懂得"容"與"笑"的智慧。
穿過庭院來到三大士殿,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法相莊嚴。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正是傳說中慈篤禪師圓寂時顯圣的形象。殿前香爐旁,一位身著灰色僧衣的年輕僧人正在整理香燭,動作輕柔得像在照料嬰兒。我想起那個美麗的傳說:當青煙化作文殊菩薩乘青獅升天時,信眾們該是何等震撼。而今,這份信仰依然在裊裊香火中延續。
文殊院的回廊是意外的驚喜。每走幾步,就能看到木柱上懸掛著書法精美的警句。"萬法皆空明佛性,一塵不染證禪心"、"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些句子像是一位智慧老者在漫步時的低語。我們在回廊中慢慢踱步,任由這些古老的智慧滲透心田。
下午兩點,我們從側門走出文殊院,仿佛從一場千年大夢中醒來。墻內的香火味還沒有散去,墻外的世界立刻以濃郁的食物香氣宣告它的存在。我們在一家老字號坐下,這家餐館的招牌菜老媽蹄花是必點的,它以豬蹄為主要原料,配以白蕓豆等其他調味品精心煲煮而成。這道菜外觀肌膚勝雪,形似飛花,口感滑嫩細致,柔嫩爽口,香而不膩,豆如棉紗,湯香四溢。還點了麻辣水煮魚片、麻婆豆腐等,當麻辣鮮香在舌尖炸開時,方才的禪意與此刻的煙火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吃得太撐了,我們在附近的錦里古街轉悠了一圈,下午六點,我們來到了與文殊院完全不同風格的九眼橋。與文殊院的靜謐形成鮮明對比,這里已經能感受到夜晚即將到來的躁動。白天的九眼橋像個慵懶的美人,斜臥在錦江之上。我們站在新橋上眺望,試圖想象那座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古橋模樣。小紅書上說原來的九眼橋像一張彎弓,與回瀾塔構成"橋是彎弓塔是箭"的奇景,可惜如今只能靠老照片追憶了。
橋下的錦江水緩緩流淌,倒映著兩岸的高樓。我想起這里曾經有過張獻忠沉銀的傳說,不禁莞爾——無論是寶藏還是石牛石鼓,最終都敵不過時間的流水。現在的九眼橋,早已把那些刀光劍影的往事化作了酒吧里駐唱歌手的民謠素材。
墨色漸濃,各家酒吧店鋪把桌椅擺到錦江邊,我們找了個方便看九眼橋的酒吧坐下,坐在露天下,江風襲來還有陣陣涼意,我們叫服務員給我們拿了毛毯披上,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幕:幾位瑟瑟發抖的大媽披上了毛毯,把自己裹成粽子。我們坐在江邊,靜靜等候著夜幕降臨,當九眼橋上霓虹燈次第亮起,整座橋變得流光溢彩,九眼橋就完成了華麗變身。
此刻酒吧街開始沸騰,歌手們的聲線在夜空中交織。我們點了幾瓶啤酒,還有烤肉串、鹵菜、花生米等等。我們靜靜欣賞著九眼橋的夜景,讓人驚嘆的是:橋洞下變幻的燈光下真的可以看到九只眼睛!當燈光穿過九個橋洞倒映在水面,就像九只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
微醺之際,我突然想起文殊院回廊上看到的一句話:"紅塵即凈土"。一天的游歷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上午在寺廟里尋找內心的寧靜,下午在古橋邊感受城市的脈動;清晨在寺廟的香火中凈化,夜晚在城市煙火氣中陶醉。成都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能讓禪意與煙火能如此和諧共存。
回酒店的路上,看著這座城市的燈光如星河般流淌,想著我們今天去了文殊院和九眼橋,算是把成都的“靜”和“動”都體驗了。成都人的智慧在于他們能在文殊院的紅墻內參禪悟道,也能在九眼橋的霓虹下縱情歡歌。這種平衡的智慧,或許比任何景點都更值得細細品味。
其實旅行不只是看風景,更是通過不同的場景照見自己的內心。文殊院的寧靜與九眼橋的喧囂,看似對立,實則互補。其實,菩薩也是要吃飯的,精神與物質,出世與入世,不過是一道墻的距離。而最好的生活態度,或許就是像成都人那樣,懂得何時該跨過那道墻,何時該回到墻內,在動靜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