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產品其實都很普通,只不過有的人賣產品,有的人賣文化,兩者相比較,其實不用說都知道,只要文化賣得好,產品一定有銷量,很多用文化包裝產品的人都會深入挖掘現下普遍的情感,然后用文案將這樣的情感表達出來,只要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后,產品就不再僅僅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物體,而是被貼上了一個有溫度的標簽。
現在,消費者購買產品更多的是產品內在表達出的那些文案話語能是代表了他/她的內心真實想法,它甚至會給消費者一種錯覺:“嗯,這個產品寫的這些‘憂傷’我都有,這個產品懂我,它可以代表我的內心想表達的話,所以,我要買它·····”,對于現在的人來說,購買的東西不再僅僅只要求它能用,更要求要能代表自己的個性或內心,就像現在很多產品設計很簡單,文字也就幾個字而已,但卻賣的卻很火熱,仔細去看可以發現這些文案的描述很共情,有的產品走孤獨、寂寞、自我嘲諷、自我抨擊的路線,其實是迎合了現下的年輕人喜歡自怨自艾、喜歡標新立異、喜歡一個人獨處暗自傷感、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理解等一眾心理。
把年輕人都有的這些自憐自艾的心理再往下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漸漸改變的中國家庭,80后和90后算是比較獨特的一個群體,他們沒有60、70年代人的艱苦,但也沒有00年代開始被重視家庭教育的觀念,也就是說80后和90后他們在物質上已經脫離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期,可是處于60、70年代的大部分父母還是側重于在物質上的給與,沒有過多地教給80后和90后這群孩子“如何愛人”的能力;精神上的匱乏再加上如今的家庭模式基本都是小家庭組成,大家族群居基本很少存在,漸漸地,孩子們不需要去應付太多的家庭親戚,隨著疏遠,人際關系也慢慢變得不再熟絡,更加不愛去麻煩親戚或朋友,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很多時候是從“互相麻煩”開始的,當80、90后不愛張嘴去麻煩,常常通過一己之力時也就是他們感到孤獨、悲涼的時候;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出現,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80、90成了低頭族,在不說話就能用語言將自己的意思表達給對方的這種模式下,雙方見面契機少了,隔著屏幕去了解一個人多多少少還是會帶著點猜不透、看不懂和想不清的感覺,不主動去見面問候,一天大部分時間里,身邊陪伴最多的剩冰涼涼的手機時,這時候不得不說,80、90后不孤獨,那誰該孤獨?
正因為80、90后都有著這樣一種常常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可憐的境地,總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艱難、總認為只有自己是不開心的,只有自己的經歷是最慘的情緒中,才會有人在很普通的產品上大做文章,通過群體喜愛的包裝,再把80、90后這種自己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話放在產品上,以此融入“共情”的元素讓消費者以為這樣的產品是專門為他們打造,給了他們一種“這個產品寫的就是我,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必須要買,不買都不行”的內心獨白,這大概就是一個熱銷產品的由來,有點套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