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 “刻意讀書,點亮心燈”,? 爭做“四有”好老師,當(dāng)好學(xué)生引路人? 【 53閆松 】打卡記錄:
閱讀時間: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共讀第88天。
閱讀原文:《曾國藩家書》卷二“道光二十四年” 三月初十日 致祖父母書 第230—232頁,上傳朗讀音頻。
隨書成長:
在這封寫給祖父母的信中,曾國藩在第一小節(jié)講到寄到銀兩原有1200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只剩下800兩,曾國藩想把這些銀兩主要用于饋贈親朋好友,在信中他與祖父母商議如何饋贈,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去做。
這封信的第二小節(jié)主要談了中國古人的持盈保泰之道。這是中國古人所具有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指的是人對于自己所處的情況現(xiàn)狀,抱有警惕之心,即使處于平安無事,事業(yè)發(fā)達(dá),興盛之時,也不能掉以輕心,即使處在困境,也不要氣餒。這樣一種憂患意識,已經(jīng)深深的內(nèi)化到了我們民族的主體的德性之中,成為一種思維的,向善的趨勢。憂患意識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的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又是一種關(guān)心國家和人民的責(zé)任意識,同時它又是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fā)憤圖強,無私奉獻的精神。憂患意識是一個人德性的基礎(chǔ),它根植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根植于一個人的德性和向善的趨勢當(dāng)中,然而人心與天地之道是相通的,憂患之心又可以從中生發(fā)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道德修養(yǎng),所以終日乾乾,這種憂患意識,是值得我們銘刻在心。
周易乾卦的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
易經(jīng)里面還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個人的憂患意識,就是在平時,注重謹(jǐn)守自己。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段著名的論述中,孟子舉了古代著名人物的發(fā)跡歷史,在他看來,憂患是一個磨練自我修養(yǎng)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各種荊棘和痛苦,需要人們用百倍的毅力和勇氣去面對去克服,克服中,砥礪自己的意志,增強自己的能力,從而完善自己的德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不相信永恒的美好、一勞永逸,不抱殘守缺,才能把不斷創(chuàng)新以貼近變化的現(xiàn)實作為常態(tài)。在此基礎(chǔ)上,為了爭取必要時進可攻、退可守的回旋空間,才是中國人持盈保泰的最終秘訣。
曾國藩又強調(diào),家中年老而貧弱者非常多,現(xiàn)在,如果不趁著自己條件好,盡快資助他們,將來再過幾年不知如何才好必定后悔,都可以看出曾國藩視關(guān)照家族為自己的重大責(zé)任,用心去挽救補救,真可謂菩薩心腸。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致祖父母書
孫國藩跪稟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二月十四,孫發(fā)第二號信,不知已收到否?孫身體平安,孫婦及曾孫男女皆好。孫去年臘月十八曾寄信到家,言“寄家銀一千兩,以六百為家中還債之用,以四百為饋贈親族之用”。其分贈數(shù)目,另載寄弟信中,以明不敢自專之義也。后接家信,知兌嘯山百三十千,則此銀已虧空一百矣。頃聞曾受恬丁艱,其借銀恐難遽完,則又虧空一百矣。所存僅八百,而家中舊債尚多。饋贈親族之銀,系孫一人愚見,不知祖父母、父親、叔父以為可行否?伏乞裁奪。
孫所以汲汲饋贈者,蓋有二故:一則我家氣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二則各親戚家皆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佽助,則他日不知何如。自孫入都后,如彭滿舅曾祖、彭王姑母、歐陽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數(shù)人矣。再過數(shù)年,則意中所欲饋贈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后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后必悔之。此二者,孫之愚見如此。然孫少不更事,未能遠(yuǎn)謀,一切求祖、父、叔父作主,孫斷不敢擅自專權(quán)。其銀待歐陽曉岑南歸,孫寄一大箱,衣物、銀兩概寄渠處,孫認(rèn)一半車錢。彼時再有信回。
孫謹(jǐn)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