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2020-4-22
【原文】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閱讀點滴】
如詩如畫的唱和
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獵獵風塵,有知己相伴,就足夠抵達幸福的彼岸,因為心靈有寄、靈魂有依才是最真實的幸福。”歷史上著名的知己大約就是俞伯牙和鐘子期了,管鮑之交,大約也屬此類。人與人相交,離不開誠信和性情,性相近,情相吸,趣相投,終至相互唱和。王維與裴迪,就是這種性情相近的唱和之友。二人在輞川的交往,留下了無數故事,《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就是這一時期的故事。
根據《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一百二十七·王維傳》:“別輸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崗、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pan4)、辛夷塢,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二人在此期間忘情于山水,樂乎于詩歌的唱和了。
這是一首詩、畫完美結合的詩歌。首聯“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向閱讀者述說了時間。“轉”字讓人咀嚼,猶如旋轉舞臺,慢慢的從夏日的碧綠,轉為秋日的蒼翠;山澗流水,不停地潺湲流去。起句就是一副秋日山水圖,只是還處于素描階段,需要靈氣和溫度。
有山、有水、有林木,自然景色還需要回歸人間,引出了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人物出現了,倚杖,老人拿著拐棍,佇立于柴門之外,秋風之中,靜靜地聆聽傍晚的蟬鳴。“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不知道詩人此時有沒有這種感受。我凝神靜思,就是這種感覺。
有了凝神靜思的人物,還需要人間的煙火氣來點綴,王摩詰真是詩畫高手,頸聯信手拈來,就點燃了煙火。“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渡頭承接首聯的秋水,山間流水匯集成小河,小河形成渡津,落日映照之下,一縷炊煙冉冉升起。人類逐水而居,有水匯集,就有人生產、生活、居住,有人的地方,就有煙火氣的存在,畫面從素描、人物,點綴上落日和炊煙,完美的山居圖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墟里煙”化用陶淵明《歸田園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之句。
如此景致,讓倚杖佇立的詩人放飛了思緒,“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尾聯破題。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以佯狂遁世著名,這里借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潛,這里王維借以自比。王維是陶淵明的粉絲,19歲的時候就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下了《桃源行》詩歌,輞川別業,大約也是仿陶淵明的南村之舉,找一個隱逸之處、與一二個相知飲酒唱和,“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的激烈與率性;“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鉆研與探討。慷慨激昂中彰顯雙方的真性情。一個“復”字,讓往事歷歷在目,一幕一幕的呈現出曾經的激烈與率性,回應了題目中“贈”的真情。朋友之間的慷慨激昂、率性而為,才是真正值得留戀的記憶。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志林》)。這首詩歌,詩人就通過寒山、秋水、柴門、暮蟬、落日、墟里、五柳的自然之景,與倚杖、臨風、孤煙、狂歌等等靈性之語銜接起來,素描之中點綴出人間煙火的山村浪漫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