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了一輩子(正確的講,是想學了一輩子) ,最終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都沒有,這才是終身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2、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判斷自己的學習能力。
能學會有人手把手教的東西;
能學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能學會沒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3、若是在成年之后竟然還有“手把手教”的機會,請珍惜。什么叫珍惜?珍惜的意思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反復琢磨:
這個技能點的重點在哪里?
做好的人為什么能做好?
做不好的人為什么做不好?
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有哪些刻意練習是必不可缺的?
4、你有沒有心思去尋找、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和教程;
你有沒有能力甄別書籍,教程的質量好壞;
你有沒有能力在實踐中運用書本中的知識;
5、真正讓你卓越的,是你必須走入第三階段:你不僅能學會沒人能手把手教你的東西;甚至能學會連書本中都找不到的東西。
6、確定自己有強烈的欲望搞定這個技能;尋找最少必要知識,反復問自己:這事兒最關鍵的地方在哪里?馬上開始應用,馬上開始踐行;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學會,相信自己一定會通過踐行而進步。
通過記錄,量化自己的刻意練習進程;
不斷總結,不斷整理,不斷讓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你腦子里有清晰的組織與關聯;
絕對不能跟笨蛋斗氣,要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生命…
7、最基本的“選書方法論”不過是“選擇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再版次數多的,重印次數多的書。
8、“邏輯嚴謹,思考縝密,研究深入”這事兒,只能靠自己,只能完全由自己操作,甚至連討論都是耽誤事兒的!
9、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10、你必須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徑和跨越方式—這恰恰是衡量你能夠進入第三個階段(境界)的判斷依據。
11、“自己的路自己走”這么七個字構成的簡單句子,首先深入理解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其次,這是投資的終極原則之一;最后,更為重要的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上加難。
12、在第三階段里有過哪怕一次成功,后面就“開掛”了,你會發現你就沒什么不敢學的—很幸福;沒有什么學不會的—很幸福;學會的東西沒有什么是練不好的—不能更幸福了。
13、學習,從來都是創造驚喜、創造好運的最優路徑。我們每周學習一個概念,等它們多到一定程度,就會有機會產生連接,這些連接通常都會帶來很多“意外的驚喜”。學習就是反復打磨概念和方法論,等到注定的驚喜注定地發生。
14、真正有過踐行經歷的讀者應該都有過類似的體會:實際操作才發現,大部分的細節在行動之前根本想不到。
15、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或者幾輩子)都沒有進步和成長,并不是因為任何的天分或者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在面對簡單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愿意說出類似的話:我知道應該這么做,但這實在是太麻煩了。
我始終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害怕短暫的“麻煩”,而不去好好花功夫去學習一些技能,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被麻煩折磨一輩子。
所以如果下一次再遇到任何麻煩事,大家也不妨想一想:我是想麻煩一小會兒?還是想要麻煩一輩子?
16、學習,從來都是創造驚喜,創造好運的最優路徑。
17、如果你總是一個“學生”去要求自己,其實無意間降低了自己的標準。因為你的目標只是學會,或者看似學會。但實際上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了一項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把這個技能交給別人。
所以如果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腦子里始終想著未來要把它交給其他人,那么對于自己的要求自然會提高,同時我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自然也會更好。
18、要想獲得“開掛”的人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論。
19、很多麻煩其實都是我們臆想出來的,實際操作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之前的憂慮是多余的。
20、在前期計劃的過于仔細可能都不是種明智的選擇。
21、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頭,那如何優化剛需?但是:選擇正確的“難受”,即應該選擇一個令你“難受”的改進方向,調整自己的剛需。
22、我們所掌握的技能之間是“相乘”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相加”。正因如此,我們才能通過多個維度來打造我們的競爭力。
除了多維度這個優勢以外,多去學習一些新知識和技能還有另外一個好處:你的學習速度會越來越快。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概念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拿它去和已經掌握的知識作比較,看看他們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有什么不同點。而你已經掌握的知識越多,能夠提供的對照物就越多,掌握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自然就會相對更加輕松一些。
所以不要用加法的心態來對待新的技能,要知道你每學會一項技能,其實都是對于其他技能的間接升級。
23、大部分麻煩都是我們臆想出來的。
謹慎小心果然是對的,但是因此故步自封,一步也不敢邁出去,顯然是不劃算的。
當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我會切換成蒼蠅模式。也就是先“亂打亂撞”一陣子,看看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再看看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法,等到找到這個領域“最重要的事”之后再有重點地攻克難關。這也是我這些年能夠一直跨界的一個秘籍。
所以在開始做事情之前,不妨像我一樣,先把“麻煩”拋到腦后,像只蒼蠅一樣先橫沖直撞一下看看,說不定你就會發現之前的擔心都是沒必要的。
24、把自己學好的東西交給別人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一定是自己。很多人覺得,如果對方不領情,或者最終沒有學會,這段時間就浪費了,其實這個時候應該反思的是,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是不是自己有哪些概念沒說清楚,或者干脆自己現在還沒有學明白,就跑去教別人了。你看,只要把視角轉換一下,就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漏洞,教別人和成長也就自然成了并聯的關系了。
25、對于“能者”來說,“多勞”可能從來不是苦惱,因為在能者的眼里,這只不過又是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他們能把過去的技能拿出來實踐,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不足,回去繼續改進,直到有一天能熟練的應用它。所以一個認知上的差別,很可能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決定不同人的選擇方向,進而左右他們的成長速度。
26、我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那本書里提到過記錄時間的習慣,每天花一點時間,把今天自己的“時間開銷”記錄下來,積累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時間都用在哪里了。
剛開始記錄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窘境:原來我這一天其實并沒有做什么。看著好像忙東忙西,但實際上用在正事上的時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雖然令人沮喪,但這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有了這個習慣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提醒自己,把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
“想一想”對于我們達成目標沒有太大幫助,只有“腳踏實地地做事”的時間,才是真正讓我們向目標邁進的助手。
27、糾正大腦中的概念,這其實是對于成長最有效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概念,錯誤的概念自然也就失去的位置,而后所有的時間,都是正確的概念在起作用,所以在升級操作系統方面,大家一定不要偷懶,因為在這件事情上,很有可能并不存在“原地踏步”。
28、一個好老師,要知道那些“差學生”沒學會的原因。其實在很多領域并不存在“差學生”,只是老師們沒有真正想明白難住這些學生的到底是什么。所以你一旦站在了老師的角度,能夠看到的問題,以及想到的解決方案馬上就上了一個臺階。并且也會對于學習階段的各種問題和苦惱,抱有更多的耐心。
29、只要是熱衷于學習的人,都會有過這樣的體會:沒想到過去憑借興趣學的東西,還能在這里用上,這次我就好好看看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會碰到什么情況。
碰到問題的時候,有人選擇了袖手旁觀,有人選擇了擼起袖子埋頭苦干,每個人成長的速度和最終產生的差距,其實就是在這么一次次選擇的過程中拉開的。
30、“學習能力”是保證你不被時代淘汰出局的為數不多的“必殺技”。擁有了這個技能之后,再配上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放棄部分的安全感”,你就能更從容地邁出成長的那一步。其實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每天都能依靠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舒適圈向外邁出一小步,就是積累幸福的最佳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