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的這些學科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比如說地理、物理、醫學、天文學等,人文科學比如說文學、歷史學、哲學等,社會科學比如說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等。
在自然科學僅僅專注于一個領域即本專業的領域,就可以成為出色的專家,但是在社會科學中則不然。因為自然科學是發現一般的規律的,社會科學的主要目標在于那些特殊的事件上。社會科學的理論距離實踐更加遙遠,在應用于具體的事例之前,需要更多額外的知識。
在自然科學中,其中的專業化就可以稱為系統的專業化,而社會科學中,只能成為課題的專業化。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是靠年輕時得到的觀念生活的。人類智力產生的最佳勞動成果的年齡與一個人成為合格專家而必須積知識的年齡之間的距離,會隨著我們從純理論學科(自然科學)轉向以具體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社會科學)的領域,會變得越來越長。也就是說,一個數學家或物理學家可以在年輕時做出輝煌的成就,比如說帕斯卡。而另一個歷史學家,則最少也得到中年才能寫出其最好的作品。
經濟學的應該懂點法學,人類學的應該知道點經濟學,心理學的得看點哲學,歷史學的你得都多少懂點。畢竟一個學歷史的是要了解古代的政經文還有社會風俗等等。
身為一個大學生,得擁有一種對知識的好奇心,未了解的知識就像寶藏一樣閃閃發光。得在不同的課程中選擇,精神家園是學生所在的大學。我經常在圖書館見到許多寫作業的人,寫英語,寫專業知識的。很少見到看所謂的課外書的,即使看也是看和文學相關的。文學是很重要,看到一定程度,個人的情操和修養是會有所提高的。但最關鍵的還是出身,家庭教育對其影響大。學校圖書館文學方面的書很多已經被翻爛了,比如《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白鹿原》等,而其他領域的,比如說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則很少,這類書還是專業的學生看的多。不是說大量的看文學書錯了,只是說身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學有專攻,廣泛涉獵。
當慢慢地看各種類型的書以后,看問題的方式慢慢就會發生改變,繼而自己的行為也會改變。不同的事情只能就不同的專業而言才是正確的。身為一個大學生,任務就是學習。可以做其他事情,但萬萬不可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因為學習也是一種工作。工作,不管喜不喜歡,既然做了,就得做好再說其他的事。
了解自己專業的性質,在此基礎上進行規劃,對一個人的人生與成長都大有裨益。唯其知之,方能用之;唯其用之,方能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