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的前身,仙俠劇的鼻祖
作者寫《紅樓夢》的目的,開頭便說過: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自護己短,一并使其泯滅。故借通靈之說,要將真事隱去,為閨閣女子立傳。
在男尊女卑的時代,作者抬高女子身份,貶低男子的言論是相當炸裂。甄士隱是真事隱,賈雨村是假語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原應嘆息”,曹公玩了很多諧音梗。
《紅樓夢》的開頭更像是一部仙俠劇,塵世中各色人等更像是神仙下凡歷劫。我一度懷疑這是仙俠劇的鼻祖。
通靈寶玉的前身
很多人說賈寶玉這個人前身是青梗峰下的一塊石頭,其實這個說法不對。按照書里面的說法,賈寶玉胸前掛著的“通靈寶玉”它的前身才是一塊石頭,和賈寶玉這個人沒有直接關系。
這塊石頭是女媧補天剩下的,被剩下總是很郁悶,唉聲嘆氣的。一天遇見一僧一道就起了凡心,想讓他們帶它去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后來這兩個人就施法把這個大石頭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為了看起來更像寶物,還刻上了幾句偈語,這塊玉就是賈寶玉生下來的時候嘴里的那塊。
? 寶玉和林黛玉的前身
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顆絳珠草,受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又吸收天地的靈氣,故慢慢修成了個女體。這個神瑛侍者就是賈寶玉的前身。他們為什么都下凡呢?原來這個神瑛侍者想下凡去經歷一些幻緣,所以在警幻仙子前掛了號。
這個比較有趣,下凡還要像看病似的先掛個號,排到你去你再去。那絳珠仙子聽說他要下凡,想著還欠著他的恩情沒有還,她可沒有說以身相許哈。她說我沒有水可以還他,我也下凡,把這一世所有的眼淚還他,也算是償還得過了。所以林黛玉一直哭哭啼啼的,這是有前世因果的。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出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那是不是說,像寶釵,英蓮,史湘云他們也和寶玉是有前世因緣的,誰又欠了誰的必須要還?
難怪人常說,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么,身邊的親人,朋友,父母,師生,甚至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是不是都是累世的因果?
頑石像空空道人推銷《石頭記》
幾世幾劫之后,歷劫的故事記在了大石頭上,被一個空空道人偶然看見,看了一遍說:你這個故事沒有年代可考,而且也沒有大忠大賢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我就是抄了去,誰看呢?
可石頭卻說:我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悅檢讀,只愿他們當那醉淫臥飽之時,或去世避愁之際,把此一玩。不比那些胡亂牽扯忽離忽遇,滿紙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紅娘小玉等強多了吧。年代你隨便一套就行了,哪個年代都可以套。
空空道人想了想,就抄錄下來改名為《石頭記》,因為本身這故事是記在一塊大石頭上的。后經曹雪芹在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嘔心瀝血又變成了現在的了《紅樓夢》。
好,前因后果講清楚了,正文開始。
全書正式出場的第一個人物是甄士隱。
職業:鄉宦,就是做官退休后回家的人
日常生活: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神仙一流人品
太太:封氏,賢惠妻子
后代:到年過半百才有一個女兒,叫英蓮,諧音“真應憐”
籍貫:蘇州閶門外十里街仁清巷,隔壁是個葫蘆廟,諧音“糊涂”
甄士隱老來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可是元宵節后,這一切都化成夢幻泡影。真應了那首詩:嬌生慣養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一語成讖。果然這年元宵后,英蓮被拐走了,天殺的人販子啊,英蓮悲苦的一生就這樣開始了。
女兒被拐,夫婦兩個悲痛欲絕。接著隔壁葫蘆廟就著火了,甄士隱家在隔壁,也一起燒沒有了。想去田莊安身,無奈年頭不好,又變賣田莊,去投奔老丈人。等錢花完了老丈人也沒有好臉色了。可憐夫婦兩個沒有個算計,日子好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會落到這個地步?。
一僧一道度化甄士隱
甄士隱在夢里看見這個一僧一道要攜“通靈寶玉”去紅塵,醒來卻忘記了夢境。在路邊和女兒玩耍的時候,這兩個人又說:“你把這個有命無運,累及爹娘的蠢物抱在懷里干什么?”當甄士隱落難之后,他們第三次出現了,嘴里還唱著“好了歌”,大約甄士隱也是有宿慧的人,一點就通,他居然聽懂了還注解了一番。然后放棄了一切,隨著一僧一道就這么走了。
我感覺甄士隱就像是老年時候的賈寶玉,日常生活就是富貴閑人,諸事不管的。等到家里發生了變故,家破人亡了,又好像什么都看透了,出家去了。
紅樓中有好幾個出家之人,甄士隱,賈敬,智能兒和老尼姑,妙玉,賈寶玉,惜春,各有各出家的目的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