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注釋】
1)? ? 校[jiào]:同“較”,計較
2)? ? 昔者:從前
3)? ? 吾友:我的朋友,指顏淵
【譯文】
曾子說:“有能力的人向沒有能力的人去請教,知識淵博卻向知識缺少的人去請教;有很多學問像沒有學問一樣,滿腹的知識像一無所有一樣;即使被人欺負,也不會去計較——以前我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這句話談的是學習態度問題。
以能問不能,以多問于寡。聽來有點像無稽之談,這是不是一種假謙虛?可細細品來恰有一番道理。忽然想起來曾經讀過的一則故事:
一個想學水墨丹青的年輕人,數年間走南闖北,四處拜訪名師,但是每位他求教的師傅的畫作他都能找到缺點,所以一直沒找到令他滿意的教畫師傅,他為此苦惱不已。于是他找到法門寺住持釋圓,釋圓喜歡喝茶,聽完他的敘述,便請他畫一個茶壺和茶杯。年輕人寥寥數筆,就劃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極典雅的茶杯。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注入茶杯中。釋圓微微一笑,搖搖頭說:“畫得倒不錯,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錯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在上,往茶壺里倒水的呀,都是茶壺在上,茶杯在下的。”釋圓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這個道理呀!”什么道理呢?有能之人與無能之人的區別就在于求學的態度,即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是一直把自己放在居上的位置,還是謙下的位置。如果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茶杯,那怎么能從他人那里接到甘甜的茶水?顏淵曾評價孔子為:“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像孔子這樣一位有能之人,他的學問從哪里來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說:“在十戶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會有忠心和誠信像我一樣的人,只不過沒有像我一樣喜愛學習罷了。”他是用勤懇謙虛的學習態度,時刻把自己放在謙下的位置,去請教他人,這樣才能從別人那里學到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