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上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每天最大的感覺就是時間過得很快,這座城市它允許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存的下夢想也容得下野心。《把時間當作朋友》可能自己更多時候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不斷地回想過去發生的一幕幕,那些改變著我的故事,也想講給你們聽:
1、經歷即自我
在書里老師有寫到:有時我們也要擺脫經驗的困局。這讓我想起了春節前后的日子,那段時間主要是放松,還有去各種親戚家里邊兒。過年之后舅舅家的小妹在我家住了很久,小孩兒不愿意寫作業,因為我每天都習慣了記錄,所以其中的任務就是讓她把作業寫完。
剛開始我并不能確定真的可以好好輔導她,是因為之前聽說他們的題都很難,所以內心是拒絕的,看了下她的教科書和作業后,突然信心倍增。教她英語、數學、語文,每次完成后我都會答應她三個要求作為獎勵。
有些事情或許是我們之前聽完他人的體會后一直拒絕的,所以我們不愿意去嘗試。想到大學時生涯發展郭老師在第一節課上就說過:“經歷即自我”,以至于后來我還是喜歡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發現、去思考,別人的永遠只是別人的,世上這么多人,所有的感覺也只是相似,并不完全相同。聽聽他人的建議是好事,但是我們要跳出一味地聽建議,搞得好像如果自己去做,也是相同的感受和結果一樣。
2、被鼓勵著,也鼓勵著別人
在這一部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老師盡量堅持的原則:永遠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因為家庭原因,小學在學校里我是個孤僻、少與人往來的人,特別是在四年級,偶爾結伴與同學走,但基本上都是獨自一人踩著點上下課。媽媽再婚、親生爸爸去世,年少的時候痛恨自己身無力量,也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光天化日之下旁若無人的哭泣。初中時,我寫日記,班主任老師每次看過后都會給我寫很長很長的回信。就這樣,在她的陪伴和鼓勵下我慢慢地去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大學時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因此有機會參與更多的公益活動,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帶我到聾童康復中心做志愿者,那是一群充滿純真、很漂亮、也很乖的孩子們。后來我習慣每周六或周日去陪那些可愛的孩子,在為孩子們的處境擔憂時,同樣也被他們的純情和努力所感動。在許多小孩子身上我看不到一絲憂郁,后來當我再去的時候,小朋友們都會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歡迎我:剛到達時高聲大叫,入門之后歡呼雀躍,玩耍時依戀,離開時依依不舍。這些都是對我付出的回報,同時也是鼓勵。我也喜歡把他們的點滴成長記錄下來。每次每次的不同,卻每次每次的相似。我不敢說自己到底有多愛他們,只是一種習慣比愛更可怕,看著他們越來越好,已經知足。
這幾年來做志愿者的經歷,讓我經歷了很多有生以來的第一次,也學會和體會到了很多東西,可以說受益匪淺。在我心中,志愿服務再也不是當初所理解的泛泛的助人為樂,也因此在14年的3月和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公益組織,想鼓勵更多的人,希望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關注的不是要產生多大的效應。
想慢慢地建立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學會真正地把時間當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