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哲思只能止步于教條,而游離于現實之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其一。
有一道著名的選擇題:
如果要你選擇領導人,你會選擇以下的誰?
甲有婚外情,是一個老煙鬼,每天喝8~10杯的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還常咨詢占星學家;
乙大學時吸過鴉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脫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還有兩次被解雇的紀錄;
丙素食主義者,不抽煙,偶爾喝一點啤酒,沒發生過婚外情,還是一名受勛的戰爭英雄,他在戰場上絕對堅強,不怕死,不怕疼。
事實上,丙是希特勒,乙是希特勒的死敵邱吉爾。甲則是同時代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這道選擇題告訴我們什么?
1)人無完人。
2)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嚴于律己”的人,未必就值得稱頌。
那么,人可以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嗎?很難。
“嚴于律己”的人不但很難做到“寬以待人”,甚至有可能會“傷己”。
在我知道的人當中,A是一個典型的“嚴于律己”的完美主義者。
從小到大,A都對自己要求極高,也成功地給自己貼上了“優秀”的標簽:從校園到職場,從職場到商場,A從來都是獨占鰲頭,風光無限。
自我要求完美,令A變得吹毛求疵,呆板苛刻。
A開設的公司曾做過一個大型酒店的裝修項目,在項目接近尾聲時,A到現場視察,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瑕疵,A二話不說就推倒重來,而無視當初投入的幾百萬資金和難以估量的人力物力——經了解得知,這個錯誤并未大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大可通過一些手段來修正。
大事如此,小事亦然。
這樣的作風給下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應對的辦法不外乎兩種:
1)戰戰兢兢,謹小慎微。凡事只聽A的,再無獨立思考,更無開拓創新,長此以往,企業成了一潭死水,再無活力可言;
2)對A滿腹怨言,退避三舍。因為害怕犯錯,所以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更有不少不堪其“煩”的高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通過“吃拿卡要”來中飽私囊,然后伺機離職另攀高枝。
最后的結果是,A破產了,樹倒猢猻散,那些高管早就不見了蹤影。
可見,一個嚴于律己的人,也會要求別人和他一樣,給別人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這樣一來,即使這人足夠強大,能對壓力應付自如,也難保別人不會在壓力面前丟盔棄甲。
“嚴于律己”的A,要做到“寬以待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嚴于律己”還會傷人。
明朝官員海瑞以清廉著稱。他從不接受賄賂,一年只在母親生日那天買一次肉。
然而,海瑞也很苛刻,對同僚如此,對妻女也不例外。
海瑞的女兒5歲時接了男仆遞來的一塊餅,海瑞知道后大發雷霆,認為女兒違反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法,不想再認這個女兒,除非她再不吃東西。
于是慘劇發生了:女兒果真不進食,7天后被餓死——正史上說海瑞家人想盡辦法讓小女孩進食被拒,但野史中有人懷疑很可能是被海瑞活活餓死的,畢竟一個5歲小女孩怎么會有那么強大的意志力來忍受7天的饑餓?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一些因極端清廉和苛刻而聞名于世的官員,他們一樣很難容人。
可見,“嚴于律己”之下必定難以容人,既傷己,又傷人,又何來“寬以待人”呢?
回到文首的選擇題,說一說造成人類歷史上巨大浩劫的希特勒是怎么樣成長起來的。
希特勒的父親大他母親20多歲,對他母子倆很殘暴,常毒打希特勒,不關心他的死活。
希特勒的童年時代相對正常,但在青春期時變得郁郁寡歡,他沒有朋友,高中也沒畢業。
希特勒的母親有潔癖,家中一塵不染,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這讓希特勒幼年時的入廁成了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并形成了他的肛門人格:渴望控制別人;粗暴;厭惡、懼怕自己的懦弱、恐懼。并把這種情緒投射到了屠殺猶太人上。
而今回想,希特勒在兒時表現出的相對正常只是表面,內里卻是在父親的棍棒“調教”、威逼下的、無處消解的憤怒,還夾雜著母親的潔癖給他造成的扭曲人格。兩者的疊加形成了潛藏的、可怕的破壞力。破壞力一旦引爆,就摧枯拉朽,令人類社會震驚。
據說二戰時,就有一份對希特勒的心理分析報告指出:
希特勒是性受虐狂,卻又仇恨、厭惡自己內心的軟弱、恐懼和病態;
有俄狄浦斯情結,有著戀母殺父的沖動;
有著非黑即白的極端心理,即:要么勝利,要么死亡;
渴望戰爭和殺戮,用極端的報復方式表達對世界的仇恨;
可見,因為外界的壓抑而形成的“嚴于律己”,更會成為一種病態。由此形成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一元思維、行為模式,不但會傷了自己,也會傷了別人。如果這個人影響力足夠大,還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在這種破壞面前講“寬以待人”無異于滑稽與可笑了。
說到底,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一個偽命題,是因為它違反了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學道理:一個人外部的人際關系,是他的內在關系模式的展現。
怎么理解呢?
對自己苛刻的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是一個“我”極端挑剔另一個“我”,所以他們才能做到對自己極端苛刻。當與別人相處時,這個內在的關系模式一樣會發揮作用,才出現了“對自己苛刻的人很容易會對別人苛刻”的現象。
回到文首,上文中的A,把對自己的高要求投射到下屬身上,最后“眾叛親離”,而希特勒則把對自己的憤怒與怨恨投射到了外部世界,給世界造成了災難。
相對而言,邱吉爾和羅斯福對自己是有一些縱容,但也因此懂得包容他人,反而能做到寬以待人。
我是悟恩居士,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本文其實也是在告訴諸位,你怎么對待自己,就會怎樣對待別人,所以,首先請接納自己,并且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