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是浙江紹興東浦大門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作者對阿長的態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來看看這條感情線是如何變化的吧……
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敘述說明】表現了家人對阿長的尊重,也表現出了“我”的調皮與率直。
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敘述說明】解釋說明了長媽媽的稱謂的由來。
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動作描寫】長媽媽的睡姿不雅,常擠得“我”無法翻身,睡不好,這也是“我”不大佩服她的原因之一。
“長媽媽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
【語言描寫】作者多次向母親訴苦,母親便巧妙地問長媽媽,意在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表現出母親的委婉和和藹。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語言描寫】寫出了長媽媽的迷信與虔誠,語言、動作描寫,形象生動。
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語言描寫】表現出長媽媽的封建,將一些舊俗的觀念一一當成大道理。
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對我講“長毛”。
【承上啟下】對人的印象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我”對長媽媽也曾發生過空前的敬意。過渡自然。
我那時似乎倒并不怕,因為我覺得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個門房。
【敘述說明】表現了孩子的天真與單純。
“哪里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語言描寫】阿長這一番嚴肅的話倒出賣了她,突出了她的愚昧、無知。
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么呢!
【心理描寫】將“我”的小孩子心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尸!”
【對比】這老人的太太與他性格愛好正相反,倒反襯了老人的情趣高雅,令人敬佩。
我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鋪墊】“我”很希望能看看《山海經》,常念念不忘,表現出“我”對它的喜愛。為后文做鋪墊。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細節描寫】作者將自己得《山海經》后的神態、動作描寫得形象生動,可見他當時真的震驚了。
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戚而舞”的刑天。
【直接抒情】長媽媽拿來的這些書雖然破舊,但是卻是我一直想得到的,由此改變了我對于她的看法。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首尾呼應】與開頭相照應,表現了“我”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
這是一篇回憶作者的保姆阿長的文章,以作者對阿長的情感變化為線,向讀者生動地刻畫了阿長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阿長深切的懷念。
【好詞】
來歷? ? 佩服? ? 疑心? ?風波? ?訴苦? 空席? ?規矩? ?驚異
磨難? ? 冰冷? ?玩耍? ?饑餓? ? ?敬意? 深不可測? ?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