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丸子
無論什么時候,你讀到一本好書,它都能改變你的生活,哪怕你自己沒有意識到。
? ? ? ? ? ? ? ? ?摘自——《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前的事了,當時并沒有那么多時間寫作,而在我去年看完那些書里,卻一直對這本書念念不忘,總想寫點什么,才覺得對得起這樣一本好書。
這是一本關于癌癥與死亡的書籍,是作者描寫的關于母親罹患胰腺癌后與母親展開的一場場關于讀書的心得,在書籍中陪伴母親共度最后的時光。
她有三個子女,四個孫子孫女,她可以把家庭料理的頭頭是道,記住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日、安排慶生活動、家庭旅行計劃,她就像這個家庭的總調度,安排著家庭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不容許任何的馬虎大意。雖然這位母親的完美主義讓我有些許望而生畏,但正是母親錙銖必較的生活習性才使這個家庭更能按照計劃中的一切按部就班的運作。
家人之間出現問題和矛盾了母親總是有辦法讓他們解決問題、消滅問題,讓爭吵的人感到無比愧疚。
除此之外她還能有條不紊的安排其他幾百人的生活,這幾百人幾乎都是教會、流浪婦女兒童委員會、國際救援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和大型機構的人員。
她擔任過哈佛大學的入學主任、另一所大學的咨詢顧問,一所高中的校長,并且與在世界各地遇到的難民保持聯系,她似乎永遠都在安排計劃、參與活動、發表講話、提供幫助中度過,她似乎沒有一天在休息中。雖然母親有時也會覺得身心疲憊,但卻還是樂在其中。
也可能正是在這樣來回往返各個戰火肆虐的國家和過度的勞累中使母親的身體變壞了。家人們明白想要讓這樣的母親停下工作的腳步是不可能的,他們只是建議她放慢自己的腳步,可即便這樣母親也慢不下來。
直到母親在73歲被確診出癌癥后,在作者一次又一次的陪伴母親去檢查、確診、以及進行化療過程中開始了對閱讀書籍的探討,開啟了這場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應該說作者與母親的讀書會不只是從這次生病開始的,小時候母親就熱衷于給他們兄弟姐妹讀各種各樣的書,他們的生活里始終都有讀書會,只是直到母親這次患上癌癥作者才真正意識到它的存在,才發現這場母親帶給他生命中的讀書會意義多么的重大。
他們共讀同一個作品,同一位作者,互相探討、交流想法,互相推薦書籍。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書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命運,母親也不斷的在向她的子女傳遞她的人生觀價值觀。
比如,在討論胡賽尼寫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時,他們討論這兩本書里出現的三種足以改變命運的人生選擇:
一種是角色最終明白他們永遠無法重頭來過;第二種是角色原本以為還有退路,直到最后才發現已到盡頭;
第三種是角色認為自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事后才發現,最初以為沒辦法改變的事其實本可以改變,可是卻為時已晚。
這兩本書我都看過,但我卻沒能有那么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想這真的得易于母親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你不只會羨慕作者與母親一場又一場的讀書會,以及母親對書中睿智獨特的解讀和看法,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母親那頑強的意志力和生命力。
在她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時她就決心與癌癥抗爭到底。癌細胞擴散后才確診的人,一般只有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可活,她從頭至尾都十分了解自己的病以及病情,明白自己應該徹底休養下來,但卻依然不停的忙著為國際救援協會的老同事舉辦派對,自告奮勇的籌劃代表團前往烏干達,籌劃為阿富汗建立圖書館。
即便每次在前往醫院做化療的間隙,她依然在不斷的接聽電話、安排各種事宜。
妹妹打算搬去日內瓦定居,顧慮到母親的病情打算放棄這項計劃時,母親卻極力反對,她說我會常去日內瓦看你們的,結果雖然已經達到癌癥四期,但在做完幾次化療之后真的又坐飛機飛到日內瓦去看望妹妹一家人。
除了在進行化療的痛苦中能夠感受到母親是一位病人,其他時間你一點也感覺不到這是一位癌癥四期隨時可能告別人世的73歲老人。
即便她的雙手發麻,化療讓她虛弱、作嘔、精疲力竭,口腔的疼痛讓她說話很痛苦,進食也有困難,但她依然參加國際組織舉辦的活動,參加生日派對、宴會。
有時,她的腳腫得幾乎無法行走。但她仍然繼續去看排演、和人吃午餐、看孫輩們、去博物館、去辦公室。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這位一生忙碌奔波的老人依然把每一天當作是普通的一天來安然度過,似乎全然不顧她的疾病所帶來的巨大痛苦與折磨。
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啊!讀這本書時我總是不斷的在心中感嘆!
在這本書中看到的不只是作者與母親所探討的書籍中豐富的內容,更讓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位老人是如何優雅、坦然、豐富的度過人生的最后一段歲月,敬畏這位母親,敬畏這樣一位擁有頑強生命力的人,更加敬畏她這樣的人生態度!
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刻認識到的問題,如何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
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我們將用怎樣的姿態與世間告別。
這位母親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為我們所有人上了這場生動的人生課堂。
如果兩年前看這本書我可能只會特別感嘆和羨慕作者有著這樣一位優秀的母親,她是那樣的優秀甚至讓我覺得遙不可及。但此刻看著身邊熟睡的寶寶,我更多的是在思考在我生命垂暮時分,在這個世界上我將能給他留下些什么?
我在慢慢思索著、努力踐行著…
對于已經無可挽回的事情,再多的遺憾也沒有用,應該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要抱怨沒有合適的工具,而應該更好地使用擁有的工具。我們是誰,我們在哪,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它可能通過人類的過錯來體現。至于擁有智慧的凡人,是直面自己的弱點,設法從中得益。——F.W.羅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