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想聊聊詩人王勃。
初唐四杰里,王勃生的最晚,死的最早,短短26歲就走完了他的一生。
如果用四個字形容王勃,那就是“天妒英才”。
被譽為神童的他,六歲能作詩寫文章,九歲能挑老師的錯,十四歲就給當朝右相寫信。寫出了《滕王閣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樣的名篇,為天下文人所敬仰。
現在的人們總在感嘆王勃如果能多活幾年,又不知能寫出多少名篇,可是,誰又知道,王勃最大的夢想卻是當官入仕。
而王勃的仕途可謂,歷經風雨,也沒見彩虹。按理說,唐朝科舉制度逐步成熟,寒門子弟也有機會入仕,以王勃的才華,就算不是狀元,榜樣探花總是可以的吧。
樣樣條件都具備,為什么王勃仕途如此坎坷呢?拿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王勃也遇到“原生家庭”問題,王勃家的問題在于:
如何培養一個天才?或者對一個天才來說,什么才是成功?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王勃人生的“三急”:
1)王勃的“第一急”,急于求取功名
2)王勃的“第二急”,急于獲得升遷
3)王勃的“第三急”,急于自暴自棄
1、王勃的家庭背景
王勃家里是書香門第,他爺爺王通在隋煬帝時是經學大儒,王勃還是初唐著名詩人王績的侄孫,這樣的背景也是名門世家。可是到唐朝,改朝換代,他們家也家道中落,不復當年光輝。
如果王勃資質平庸,那恐怕他也不會活的那么辛苦,可恰恰王勃是個天才。
《舊唐書》記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在古代,會背《四書》、《五經》對讀書人來說,也不是什么難的事情。問題是小王勃已經可以自己寫文章了。
據說他寫文章前先找人磨墨數升,數升什么概念,現在家里喝的農夫山泉桶裝水,2.5升,能喝一天,你想王勃這點墨要寫多少字。磨墨期間他先喝點酒,然后睡一覺,等墨磨完,起來。提筆開始寫,一氣呵成,一字不改。
這個王家第三代讓家族看到了復興的希望,可如何才能復興家族呢?
于是家族給天才的目標就是:求取功名,這也是王勃的第一急。
才華和聰明當然更容易求取功名,但求取功名是不是王勃的熱愛和追求?我們沒法去問王勃,但至少從結果來看,這條路并不適合王勃。
有人說王勃才華那么高,考取功名還不容易嗎?不,王勃走了一條更快捷的路。
當時要當官,要么靠科舉,要么靠推薦。
王勃14歲的時候正好剛升任右相的劉祥道巡行關內,到了王勃老家,王勃家在當地也有些資源,于是王勃就上書給右相,就有了那篇《上劉右相書》,文章分別從軍事、政治、經濟、用人制度等四個方面展開論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整篇文章橫貫古今,氣勢宏大,激情澎湃。居然還毫不留情地噴了劉右相,說“此君侯之未諭”,還噴了四次。
劉祥道乍一看覺得文采不錯啊,一問,這誰寫的?回說,王勃,14歲。劉祥道一看不得了,文章如此老練竟然出自一個少年之手,趕快把王勃找來見了一面。
見完面更不得了,說:“此神童也,因加表薦”。
第二年,15歲的小王勃就已經官拜七品的朝散郎了(想想長安十二時辰,李必也只有八品),可朝散郎是個清職,和王勃的目標相去甚遠。
于是王勃再接再厲,他相信找人引薦才是升官的快速通道,反而不去走正常科舉的道路。
于是又寫了《上皇甫常伯啟》,希望得到皇甫常伯的賞識。果然,皇甫常伯看中王勃的文采,又讓王勃寫《乾元殿頌》,這其實就是華麗的駢文,也就是后來初唐四杰厭惡的文章,雖然不能說是拍馬屁的文章,但基本也是讓皇帝開心的文章。
類似這樣奉承的文章,王勃還寫了不少,這顯然和我們熟知的王勃不同。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王勃入仕的愿望有多么迫切。但這也為他后來的遭遇埋下了禍根。
天才都習慣于快速站上山頭,不習慣于長久在山路上摸索。
2、王勃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奉承文章寫了不少,王勃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可做官的愿望卻還沒有實現。
其實劉祥道和皇甫常伯還是挺看重王勃的,但因為當時朝廷里有結黨營私的先例,但凡誰推薦個什么人,反而容易被人以為任人唯親,要遭到彈劾。所以也沒人敢輕易推薦。
但要說劉和皇甫也是夠意思,朝廷里不行,就先安排到沛王李賢那里去。
沛王李賢是唐高宗的第六子,也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據說也是個神童,年幼讀書時就可以過目不忘,唐高宗還曾經在大臣李??面前贊嘆自己兒子天生聰敏。長大以后儀容舉止端莊穩重,頗得其父寵愛。
李賢不但和王勃一樣學識淵博,而且還禮賢下士,廣納人才。而李賢也早就聽聞王勃的才氣名揚天下,于是王勃就成了沛王的侍讀。
其實王勃和沛王李賢的關系,就像十二時辰里李必和太子的關系,而且,李賢后來是真的被立為皇太子的,看起來王勃終于走出平步青云的第一步了。
可是,不多久就出事了。
當時的貴族間流行斗雞,皇子之間也互相比賽斗雞。有一次沛王李賢和周王李顯斗雞斗上了,也許是為了好玩,也許就是圖個樂,沛王就讓王勃寫一篇檄文,而王勃不假思索就寫了那篇《檄英王雞文》(實際應為周王,李顯從周王改為英王時,王勃已經死了)。
這篇文章給唐高宗看到了,非常生氣,因為歷來諸王之間的關系就非常微妙,大唐誰都知道玄武門之變是怎么回事。兩位皇子固然是挨了罵,王勃則被趕出王府,這是皇帝親自過問的事情,王勃的仕途頓時一片渺茫。
這事情看起來是一篇開玩笑的文章被小題大做了,可實際上這就是王勃急于求成的下場。
皇帝責罰王勃,不是因為他寫了這篇文章,而是作為太子的侍讀,也算太子的半個老師,以后太子掌權,很可能就是太子的左膀右臂。
當太子可能犯錯的時候,王勃非但沒有勸阻,反而幫助和縱容太子。這樣的人,要么是阿諛奉承之人,要么是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不管如何,這樣的人在太子身邊都是沒用的。
而王勃為什么不假思索就寫這篇文章呢?一是因為立功心切,二是怕得罪太子可能要坐冷板凳。但歸根到底,還是想盡快做大官好光耀門楣啊。但這次王勃的第二急,斷送了他的政治前途。
對一個天才來說,真正的考驗不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呼風喚雨,信手拈來,而是在一個不擅長的領域能否面對真正的困難。
3、王勃過早地自暴自棄
雖然王勃被逐出了沛王府,但此時的王勃還是名聲在外,而且他還年輕,并不是已經四五十歲了,被貶到窮鄉僻壤。
可是王勃卻在這個時候,來了人生的第三急,急于放棄自己,覺得自己光宗耀祖的愿望破滅了,人生沒希望了。
這個時候王勃只有20幾歲,實際上后來他重新參加科舉,又當上了參軍。
可是他卻又出事了。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犯人,不知道是舊識還是什么,就把人放了,后來想想又不對,回頭又把人殺了。這個做法左右不是人,顯得非常不成熟,而因為這件事觸犯了唐律,他被打入死牢。
不過也有人認為是王勃平時恃才傲物,和同僚都無法相處,所以遭到陷害。
但不管怎么說吧,這時候的王勃有點破罐子破摔了。實際上,像后來的白居易、蘇軾、韓愈,那個沒有被貶過,有的還不止一次,風水總是輪流轉的,可惜王勃看不到這點。
其實這正是“天才”的悲哀,有時候相比普通人,天才反而更敏感,對挫折的耐受度不高。
后來還好遇到天子大赦天下,王勃才沒死在牢里。
不過歷史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那個一心想入仕的王勃破滅了,那個身為初唐四杰之一,恃才傲物,崇尚魏晉風度的王勃卻回來了。
也就在不久之后,徹底解脫的王勃寫下了那篇《滕王閣序》,而就在寫完《滕王閣序》之后,在渡海的時候不幸溺亡,享年只有26歲。
初唐四杰最出名的時候,有人和當時被稱為“儒將之雄”的名臣裴行儉說起,這四個人文采相當了得,恐怕以后前途無量。
可裴行儉卻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衒露,豈享爵祿者哉?”
可惜啊,王勃沒聽見這話,可即使他聽到了,歷史又真的能改寫嗎?
參考資料
《王勃任職沛王府考論》
《王勃與魏晉風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