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學習樂器時,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鋼琴,那些由黑白鍵組成,能發出動人心弦的聲音的一種樂器。
為什么要學?這是學鋼琴的初心,也是家長們堅持送孩子們去學鋼琴的動機。
“小時候沒條件,現在要讓兒子們去學鋼琴”
“兒子喜歡朗朗,想學鋼琴”
“學習鋼琴是個高大上的事兒”
“學鋼琴非常好,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開發大腦”
“大家的娃都去學鋼琴,我的娃也要去”
這些動機中,你占了幾條呢?我們再看看這些“初心”,想一想到底有多少是家長們的初心,多少是孩子的初心。要知道學鋼琴是孩子的事,孩子們憑著家長們的初心又有幾人能堅持呢?所以,在學琴的路上,很多家長不停地與孩子斗智斗勇,甚至打罵孩子,自己精疲力盡不說,還傷害了與孩子的感情,不停地吐槽孩子多么不聽話,自己多么累,卻不曉得去反省下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現在讓我們去認識下這些“初心”們。
“小時候沒條件,現在要讓孩子去學鋼琴”
這是家長們將自己的遺憾彌補在孩子的身上,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背負上本不屬于他們的“重負”。讓孩子來完成家長們想做而未做到的事情,這樣,事情能做好嗎,能做得到嗎?可想而知,是非常難的,引起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學習鋼琴是個高大上的事兒”
“大家的娃都去學鋼琴,我的娃也要去”
相信抱著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人云亦云,或是陷入了“焦慮”中——擔心孩子落后。這樣的家長們憑著這些“堅定的信念”,趕著孩子去學琴,可以想象得出孩子是多么的痛苦。孩子去學琴是平息家長們“焦慮”的工具。
“學鋼琴非常好,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開發大腦”
只有少數對“學鋼琴”有正確認知的家長才會有這樣的動機。他們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站在育兒的角度上去看待學琴這件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只能是家長堅持不懈、不畏風雨送還孩子去學琴的動力,而不是孩子自己認真堅持學琴的動力。那么什么才是孩子學琴的動力呢?
“兒子喜歡朗朗,想學鋼琴”——偶像的力量
“鋼琴好神奇,居然可以演奏出這么美妙的音樂來”——源于好奇心
“音樂好神奇,讓我感到愉悅和幸福,要是我也能自己演奏該有多好”——源于對音樂的興趣
只有出于孩子內心的渴望,學鋼琴這件事才會比較順利地進行。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就不能讓孩子去學鋼琴?當然不是的。只要家長們對學鋼琴有正確的認知,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平時加以引導孩子,讓孩子對鋼琴產生興趣,是可以達到讓孩子去學鋼琴這個目的的。記住,重點是,孩子的興趣,孩子的興趣,孩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