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什么
世界的本質就是關系
馬丁.布伯的《我與你》中的哲學,整體上可以視為“關系本體論”,意思是說世界的本體不是宇宙萬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與“你”之間,是關系。分為“我與它”,“我與你”。
當我將你視為我達成目標的工具或對象時,你在我這兒就淪為了“它”,這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系;當我放下我的所有預盼和期待(無論是崇高的還是不好的),帶著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時,這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系。
所以最好的關系是我沒有失掉我的主體性,你也沒有失掉你的主體性,我們的確不斷的試著把彼此弄為“它”。但在關系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產生“我與你”的瞬間,而最終全然相遇。
關系怎樣療愈一個人
如果關系有很強的“我與你”的特質,因為“珍視規則”的作用,那么關系就會有這樣的部分;如果關系中,“我與它”成為主導,那么除非你擁有權力空間,你會在能力上變強,否則你會感覺到關系在損耗著你。
這個說法和人本主義的羅杰斯的理論類似,即: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咨詢關系是,治療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詢師的技術,當咨詢師實用技術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系,而當咨詢師使用本心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系。
如何構建咨詢關系,羅杰斯提出了三個簡單的原則: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原則意味著我所說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說想的和我所體驗的是一致的;共情原則就是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無條件積極關注,基本等同于“無條件的愛”。
我們不能離開關系而獨活,但我們的確需要去分辨,一個關系,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衡量標準就是:在這個關系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當對這些越來越明白后,我們可以遠離損耗性的關系,而親近滋養性的關系,還可以去創造滋養性的關系,減少關系中損耗的部分。
權利規則和珍視規則
我將一個人的世界分成兩部分:以工作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領域,以親密關系為核心的私人領域。兩個領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規則,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目的是爭奪誰說了算,當然最好是我說了算;而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在社會領域主要使用珍視規則,而摒棄權力規則,或在私人領域太多使用權力規則,都容易將我們的生活弄得一團糟。人際關系的迷霧,主要是因為權力規則太多的侵入到關系中所致。認識清楚權力規則,并合理運用,就會避免我們在關系中淪為“它”的經歷。
生育和養育都是權力。新生命的出生,可能將改變整個家庭的權力格局,孩子親誰,認可誰,就意味著誰的權力會增強,如果有人嫉妒母親的這個權利,要去爭奪它,就會導致嚴重的家庭權力戰爭。
我們需要完整的看到權力規則和珍視規則,可以使用權力規則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也可以去構建一個事業,但也要知道,只有珍視規則才能構建愛,才能讓你觸碰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質,乃至世界的本真。
天才,和情商有仇?
情商高的人,太考慮到別人,自我就會受限;而且情商低意味著把別人放到了一邊,這時就可以無所顧忌的表達自己。
天分和創造力,好像和人際關系能力是負相關,因為沒考慮別人,那股創造力和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容易顯得特別,甚至怪異。天才總是堅持在人際關系中做主體,做自己,有可能會顯得情商低,也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被別人抵觸。但因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鏈接,因此一直保持著創造力;而特別善于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好別人,是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創造力也因此受損。
關系的品質也就是“我與你”的部分,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時在關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這兩者同時做到很不容易。
對于“異端”就需要尋求關系,而對于所謂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關系,去尋找那些屬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際關系的迷霧中。
感受
1、“我與它”,“我與你”已混淆,咋一看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說的是什么,仔細每個字每個字都認真讀了理解之后,我的理解就是當自己面對對方是全身心投入,無功利想法的時候,就是建立了“我與你”的關系,其它的所有的別的不管有什么充足理由的關系都是“我與它”的關系。
這么說來的話,一個人能與人建立“我與你”的關系,太難太難太難……當還是孩子時,父母對子女是,但大了之后呢?父母會期待孩子有出息,有好的未來,那么這就不再是單純的關系了嗎?如果說愛一個人,難道不會想要與之共渡美好時光,相伴一生嗎?真正能夠達到“只要你好,我看著也是滿足”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那么這樣真的就是幸福嗎?我想這更多的是“求不得”后的無奈選擇吧!
2、損耗性的關系還是滋養性的關系倒是蠻認可的,有些人,相處起來就是覺得累,而有些人相處則愉快,可是這似乎與衡量標準中的“在這個關系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無關,也許是根本沒考慮到這個方向,也沒有想到那么的多。仔細回想一下,當與你無利益關系的而且可能只打一次交道的人,比如火車上遇到的旅客,也許會更為真誠一些,不關心對方的過去,只是享受交談這一段時間的感受,也算是建立了“我與你”的關系了吧!
3、情商,天才不一定與它有仇,但我自己與它卻一定是不那么親密的。其實有事,我也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按說這是情商高的表現吶,可是卻從不認為自己的情商高,因為自己既無創造力亦沒有善于察言觀色,更不會以此討好別人。自覺自己就是一點兒也不善于觀察,這要如何破?難道是既要善于觀察,體會別人的感受,還要在這過程當中尋找那些屬于自己的感受,既不討好別人也不委屈自己,從而力圖達到兩者平衡的一種狀態。
總結
1、做好情緒體驗,自己的是基礎,共情他人的是輔助
2、多建立滋養性的關系
3、訓練自己的觀察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