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了廣東才知道有“冬大過年”的說法,在我的家鄉從來沒有聽說過,好像也不太重視。但沒關系,入深多年,我早已入鄉隨俗。
說到冬至,在我的家鄉雖然不重視,但依然好玩。田里、地里早已是光禿禿的一片,但四周的山林,竹林依然墨綠墨綠猶如冬天從未到來。
冬季是一個農閑的季節,卻依然閑不住勤勞的鄉里人。在我們那個不大的村子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農田、山林、竹林。冬季是護林的季節,也是萬物休整的季節。
冬季悄悄來臨,大自然也悄悄的孕育出新的寶藏——冬筍。立冬一過,便是挖冬筍的時節。到了冬至更是挖冬筍的最佳時期,也是高峰期,這個時期的冬筍吸過晨霜、喝過冬雨已經長到最大、最飽滿的狀態。這無疑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最好的過冬禮物。
我喜歡挖冬筍,其中的樂趣就像尋寶。漫山竹林無一是寶,卻又處處是寶。你不知道哪一鋤頭下去是寶,哪一鋤頭下去是空歡喜,這便是其中的樂趣。
挖筍是一項技巧活,首先得尋。冬筍不像春筍,長得快,會冒尖尖。冬筍個頭小、長的慢,極少暴露自己。要尋的它們,得看竹子的長向,土壤的松弛度,竹子與竹子間的濃密度。
經驗所得,竹尖朝向的地方便是竹根所在的地方,竹根所在的地方便有竹筍。土壤有裂痕的地方即是竹筍生長的痕跡,此處也必定有竹筍。竹子越密集的地方代表竹根越多,也說明有竹筍的可能性越大。
這些經驗都是我跟著大人們挖筍時聽來的,按照這些經驗去尋寶,一尋一個準,就像玩游戲開了掛一樣,當然這也不是絕對,有時也會有運氣的加成。
比起尋寶,挖寶即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挖的時候需要用巧勁,力度大了容易破壞筍的完整度,力氣小了碰不到竹根。期間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有足夠的體力。
我雖說不是專業人士,也算熟能生巧。順著冬筍的長向,將周圍的土壤一一刨開,當竹筍整個暴露出來了并可以一鋤拿下。挖寶雖說是體力活,但能夠將寶藏一一收獲囊中是整個過程中最得意、最滿足的時候,這意味著當晚的餐桌上可以添置一盤絕美佳肴。
新鮮的冬筍似乎把整個冬天的養分都吸進了層層的筍衣里,才使得其肉質緊實、鮮嫩、多汁,再配上剛曬好的臘肉,成就了這個季節獨有的味道。
冬筍熬過了整個冬天就變成了春筍,熬不過的又未被人們挖起來的只能腐爛在土里,當作肥料。
挖冬筍不僅是為了獲得美味,也是為了給來年的春筍騰出位置。因為只有把埋在土里的冬筍挖掉,春天的竹子才能更好的吸收,不被影響。
民間有句俗語叫:“九前冬筍逢春爛,九后冬筍清明旺”,這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在數九前不把冬筍挖出來,那除了少量的冬筍可以長成春筍外,其他的都會自動腐爛在地里。所以大家都說:“今年冬筍挖得多,來年春筍才長得多”。
竹子在我們的文化里一直有很好的寓意,寓意著節節高升,寓意著長壽。所以竹子不僅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藏,也是我們一直一直培育、養護的寶貝。
注:從冬至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等到“九九"時,天氣轉暖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又叫“九九艷陽天”。
我是默言,我愿舉著火把,帶著光,帶著溫暖和你一起在寫作的路上走下去,來加入我的會員吧。